(2016年12月29日)
12月27日,交易所隔夜国债逆回购利率飙升到年化收益率33%,至28日午后,再度冲破20%。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在经过12月上半月的债市暴跌和少数券商“赖皮式”否认债券代持后,一些非银机构信用尽失,进而蜂拥进交易所向小散户们借“高利贷”。这不禁让人想到近日沸沸扬扬的侨兴私募债。于是,有金融界人士分析称,央行要为此降准了。
你想多了,不会的。为什么不会?
即便未来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那也是稳增长,支持实体经济的考量,而非救非银机构,不要自作多情哈。
第一,央行并不是对所有金融机构负直接责任。
记得21世纪初,在金融改革启动之际,中央定下的金融改革原则是:谁的孩子谁抱走。没错,这个原则很通俗易懂。这句话包含了产权问题,股东负责。
中央把中农工建四大行抱走了,各省把农村信用社抱走了,各大小城市把城市商业银行抱走了。并且,各自负责不良贷款处置,处置最好的当然是中央,财政部出资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本来只让他们活十年的,没办法,做得太好了,银行不良贷款越处置越多,现在都在上市或上市的路上了。
第二,违规问题、违法问题主要不归央行负责。
债券发行一部分归证监会监管,一部分归发改委监管,央行曾经监管过金融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归银监会监管。
至于伪造印证,把萝卜当作主要金融机构工具使用,涉嫌违法犯罪了,这个归司法机构查处了。
这时候,你让“央妈”放水,你想浑水摸鱼吗?(www.xing528.com)
类似于侨兴债务违约案,典型的涉嫌金融诈骗案,据此威胁央行降准,无耻和可笑。
第三,这是去泡沫,降杠杆的时机。
为搞懂侨兴私募债问题,笔者专门采访了一下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周文渊,他分析根源只有六个字:现在杠杆太高。
中央喊你去杠杆呢。
第四,非银空转导致实体经济资金不足。
流传很广的故事告诉你关于资金不进实体的空转:企业发100万元债券,年支息4万元。筹集的100万元资金买了银行理财,年获利5万元,净利1万元。银行理财打包给券商,年获利6万元,净利1万元。券商又借银行贷款200万元,合计买了300万元企业的债券,年获利12万元,支付银行理财6万元加5万元贷款利息,获利1万元。大家都赚钱,主要是因为后面发债200万元的未必也买理财,他们支付的利息成了金融系统的收益。这种玩法提高了资金成本,这也是虚拟经济的危害,也导致央行放的水很大部分在空转。一,这仅是举例,具体数据参考即可,就不要纠缠利息多少了。二,银行的理财和信贷两条线,不同考核指标,可能就是表内表外区别。三,企业四个点从券商拿钱,银行五个点从企业拿,券商六个点从银行拿,然后再从银行信贷加杠杆。这条线驱动在券商,银行理财利润也是券商杠杆赚来的。
你以为“央妈”傻啊,再放水你们还会这么玩吧。
最后,各国央行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维护金融稳定,民营金融机构出事会影响金融稳定安全,哪怕影响到债券市场稳定,“央妈”肯定会出手的。
周文渊认为:侨兴这个问题属于私募债务问题,和标准债务市场还不一样。而且基本解决,不会引发危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