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拓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
电视画面在表现画面空间时,摄像师往往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难以表现现实空间的深度及广度。而移动拍摄则突破了这种限制,开创新的电视画面造型,原因是移动拍摄的机位可以自由移动,这样就可以多角度、多景别、宽领域拍摄了。
横移镜头在横向上突破画面框架两边的限制,开拓了画面的横向空间;纵向移动镜头在纵向上突破了电视屏幕的平面局限,在运动中展示了具有纵深变化的立体空间,开拓了画面的纵向空间;升降运动不仅延伸了画面的垂直空间,还导致了空间透视的变化。横移或升降镜头使观众的视线在横向或垂直方向伸展开;纵向移动的镜头则可以表现丰富的画面空间层次,因此有助于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并使画面表现出恢宏的气势。
在电影、电视中,摄像师通常利用移动镜头进行场景与环境的介绍。如《侏罗纪公园》中,利用一个长长的航拍镜头,将观众从海上引导到一个小岛上,介绍了事件发生的确切地点;在演播室类的节目中,第一个镜头往往是利用摇臂拍摄的移动镜头,用于介绍整体环境和现场气氛。航拍效果如图8-1所示。
2.表现完整、复杂的现实空间和景物关系
现实生活中的视觉空间通常是复杂的,主要表现为在画面视域内景物之间的相互重叠,使观众很难在一个视点上对整个空间形成完整的认识。移动摄像的多视点和多角度的表现方式,使摄像机摆脱了定点拍摄的约束,使摄像机具备了在运动中全面表现被摄主体的能力。
图8-1 航拍效果(电视纪录片《非洲》的画面)
移动摄像的最大优点在于对复杂空间表现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单个的固定镜头在电视节目中只能表现出镜头的三个面,当要表现摄像机后面的第四个面时只能用切换镜头的方式。而利用移动拍摄方式时,摄像机可以在保持时空统一完整性、不切换画面的情况下,在所能进入的空间内运动并进行多角度、多景别、多构图表现,实现对现实空间的立体化、多层次的描绘。
处理画面中景物的关系是影视摄像中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利用移动镜头可以避免画面内景物之间相互遮挡,或有意形成遮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效果,并暗示景物间关系对事件发展的推动作用。
3.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www.xing528.com)
移动摄像对画面内部被摄主体运动的表现是固定镜头不能比拟的。运动是电视表现的主要内容。摄像机画面框架或视点的固定,在表现物体的运动时,会造成拍摄角度或拍摄距离的变化,不能很好地表现运动的物体或物体的运动姿态。移动摄像可以与被摄主体有同样的运动轨迹,表现被摄主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各种姿态与局部细节;当移动摄像与被摄主体有不同的运动轨迹时,两种轨迹可以发生参照关系,可以客观地反映被摄主体在现实空间的活动范围和路径。如利用升镜头拍摄时,镜头从平视状态变成俯视状态,将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在地面上表现无遗。
4.引导观众的视线朝向
移动摄像的多视点表现引起被摄主体、背景、角度、视向轴线的变化。引导观众的视线、控制观众的注意范围是摄像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摄像机的运动也就是摄像师引导观众观看的过程,摄像师引导观众按照什么顺序、从什么角度观看,观看画面中的哪些物体,在什么距离上观看,观看多少时间。
5.镜头主观色彩强烈,画面更有真实感和现场感
机位的运动,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进行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有时候摄像机表现的视线是电视剧中某个人物的视线,而观众可以与剧中人视线合一,从而产生与该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新闻现场运用移动拍摄,可以将观众的视点“调度”到摄像机的位置上,也就是“调度”到新闻现场,让观众的视线与摄像记者的视线同一,能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在电影《萧红》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当她的未婚夫王先生在学校门口强烈要求萧红跟他回家的时候,竟然对着一大群同学说萧红是他老婆,这令萧红顿时觉得很难堪,于是就沿着一段红墙跑走了,而王先生就跟着追。电影采用移动拍摄,给观众一种同在现场的感觉,如图8-2所示。
图8-2 移动镜头拍摄效果(电影《萧红》的画面)
6.产生视觉冲击力
作为视觉艺术的电视,必须要保证画面能够引起观众的视觉关注,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进行移动摄像时,画面内部物体与电视画框发生对比,画面内的景物不断地移出画面框架;画面外部的景物不断进入画面框架;画面内部物体的大小、方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某些情况下的移动摄像还可以引起剧烈的视觉变化,达到吸引观众注意的视觉效果。
7.产生节奏,奠定基调
节奏是观众对运动最直接的感受。不同的运动速度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体验。剧烈的运动产生的影片情绪可以是活跃的、热烈的,也可以是慌乱的和紧张的;缓慢的运动产生的影片情绪是稳重的、宁静的、忧郁的,能造成观众的某种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会产生一种在平静外表下暗含力量积聚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