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关于光线的色彩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光源的色彩变化影响影视拍摄的画面色彩。对于摄像机而言,它没有人眼精密,也不具备大脑对色彩的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因此,同一白色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照射下,拍摄画面会出现巨大的差别。如在阴天拍摄一面墙所得到的影像会偏蓝色;在钨丝灯下拍摄的影像会偏红色。这是为什么呢?从表面上看,这是拍摄现场光线的变化所造成的。准确地说,其实质是色温变化造成的。
色温即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相同时,黑体的加热温度就称为该光源的色温,简单点说就是光源光谱成分的标志。色温示意如图2-26所示。
色温是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光源的颜色。色温是以“完全辐射体”(一个不反射入射光的封闭的绝对黑体——如碳块)的温度来表示一个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色温单位用开尔文温标,以绝对零度(-273 ℃)为基准,以K为符号。当把这个绝对黑体逐渐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黑到暗红,又从暗红转为黄白,最后就成青白色。这种现象说明在不同温度下,“完全辐射体”辐射出来的光谱成分会产生一系列的光色变化。把温度的变化与“完全辐射体”发射出来的波长光谱线相对照,就可以制出色温的曲线表。任何一种实际的光源,凡是有类似的光谱成分,就可以列为具有这种色温,尽管它们实际的工作温度可能完全不同。
简言之,色温标称的是光源光谱成分。在实际拍摄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光源的色温越低,其橙红的光谱成分越多;光源的色温越高,蓝色光的成分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光源色温不是亮度的标志,也不是光源温度的标志。它是说明热辐射光源的光谱成分的物理量。白光的色温约为5 500 K,低于这一标准色温的光就偏红色,如日出或日落的太阳光以及钨丝灯发出的光等;高于这一标准色温的光就偏蓝色,如蓝天发出的天空光、阴天的散射光等。
图2-26 色温示意(彩图见彩插)
室外光线的色温随着海拔高度、地球纬度、季节变化、一天中时间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拿一天中的色温变化来说,太阳升起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的色温大约是4 700 K,太阳升起后1小时和日落前1小时色温大约为3 500 K,日落和日出时的色温为2 000~3 000 K,中午可以达5 500 K以上。为此,我们需要对一些日常各种典型光源的色温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以各类灯光为主的人工光源,由于各自的发光材料、发光原理、灯管材料及形状不同,其显色特性和色温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和熟记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值对于摄像者来说就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不同光源的相关色温度如表2-3所示。(www.xing528.com)
表2-3 不同光源的相关色温度
续表
光源色温与摄像工作的关系十分紧密。它对画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被摄体的色彩还原。例如,白炽灯中的红光和橙光成分比较多,蓝色成分比较少,因而在白炽灯照明时橙色物体类似于柑橘、橙等物体会显得更亮,色彩也更鲜艳;相反,在阴天散射光下拍摄,因为蓝色和青色光成分比较多,这类物体会显得比较暗,色彩也比较暗淡。
(2)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拍摄画面的色调。例如,想拍摄一个暖调的画面,就可以选择在日出、日落时拍摄,或者使用卤钨灯照明,均可获得暖调的画面;相反,想要拍摄一个冷调画面,就可以选择利用阴天散射光,其蓝色和青色光成分比较多,也可以获得一个冷调画面。
因此,光源色温与摄像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当光源色温与摄像机标定的平衡色温一致(或接近)时,画面中景物色彩正常还原;当光源色温高于摄像机标定的平衡色温时,画面的色调出现偏蓝、偏青现象;反之,当光源色温低于摄像机标定的平衡色温时,画面的色调出现偏红、偏橙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