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对摄像师来说是一个极有意味的字眼,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不论是拍摄直播节目,还是拍摄录播节目,电视摄像师工作的前提都是必须身在摄制现场,在现场捕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在现场进行取景构图,在现场调节白平衡、调整焦点和控制曝光,在现场采录同期声,等等。如果离开了拍摄现场,摄像师就无异于闭门造车。对于电视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现场取材报道的摄像记者来说,现场如同生命,一种职业工作必须依托的生命。具备现场意识,立足于现场拍摄取材,利用好现场,在现场做好摄像文章,这些都是所有电视摄像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电视创作现场因节目内容、节目类型、节目性质、被摄对象等不同而多种多样,对摄像师现场创作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复杂多变的拍摄现场所应表现出的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些能力曾被总结为极富代表性的三个字“挑、等、抢”。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拍摄现场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挑到、等到、抢到最能反映所拍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最佳画面。
所谓“挑”,是指电视摄像师通过镜头挑选、发现和捕捉画面形象。摄像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必须精心挑选最能反映本质内容的事物,选择人物最富个性的动作、表情,选择最佳的光线效果和拍摄角度,选择最有表现力、最具信息含量、最为深刻的视觉形象等。缺乏这种挑选的能力,对摄像师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摄像师既然以拍摄画面为己任,那么被摄内容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动态等典型形象,就应该成为他挑选和拍摄的目标。一些富有经验的纪实性节目的摄像师,往往善于事先估计事态的发生和变化,以便挑选自己的拍摄时机和拍摄机位,提前做好准备,伺机捕捉最富戏剧性的瞬间。对一个经常在事件现场进行随机画面取材的摄像师来说,善于“挑选”的眼光显得格外重要。正像美国新闻工作者大卫·乌·萨缪尔森所说的那样:“能否装好胶片,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对准适当的方向举起摄像机,这是新闻摄影师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难以重演的新闻是没有机会第二次拍摄的。”
所谓“等”,就是等待。新闻事件不是因为摄像记者的存在而出现的。新闻摄像记者在新闻现场必须善于等待,必须要有耐心和定力。要等到最富有表现力的时机,要等到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形象出现,甚至包括要等待被采访者愿意面对镜头同意接受采访。也许摄像记者“挑”好了一个拍摄内容,但如果不能等待最佳时机,不能等待最能表现主题和创作意图的画面形象出现,就很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例如对于重要的会谈类事件,谈判成功是重大新闻,谈判破裂同样也是重大新闻,摄像记者只有以等待为代价,才能记录下这“成也新闻,败亦新闻”的历史性瞬间。当然,新闻现场的等待应是以挑选的眼光,主动积极地、有预见有准备地等待。等,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摄像师随时随地保持人与摄像机“高度待机状态”,随时随地保持对现场人物和环境的观察和分析,以等待镜头前的被摄对象最具视觉表现力时刻的到来。(www.xing528.com)
所谓“抢”,就是要求拍摄记者在新闻形象出现时能迅速地进行拍摄。对于那些在前期准备中经过仔细挑选的被摄对象,在终于等到其最佳拍摄时机时,摄像记者就必须“抢”字为先,凭借自己的技术功底和艺术直觉,抢拍下稍纵即逝的精彩画面。因为摄像师是没有机会后悔的,有些镜头一旦错过就成为永久的遗憾。抢拍要求摄像师除了有敏锐犀利的眼力和熟练的摄像技艺外,还要有果断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否则,即使按下录像按钮,也有可能错过事态高潮的瞬间,也有可能感叹与最具价值的画面擦肩而过。交通标语中常说:宁让三分,不抢一秒。可摄像师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宁抢三分,不丢一秒。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驻曼谷分社前社长尼尔·戴维斯对自己毕生身体力行的抢拍曾这样评价:“作为一个新闻摄像师,在采访现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设法去抢拍,要始终保持你手中的摄像机不停地工作,那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摄像师。”电视抢拍的功夫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
“挑,等、抢”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紧密关联、不可分割。比如当摄像师确定了拍摄内容,到了拍摄现场,有时就要等,等到满意的就必须抢。如果没抢下来,有可能弥补的话,就要继续等或重新选择,可以说“挑、等、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挑”是前提,“等”是基础,“抢”是关键。以此为基础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是电视摄像师实现创作意图的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