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在我国现代汉语词义上可以理解为“曾经的居住地”,新的社会背景下,故居一般特指一些伟人或者公众人物或对社会有一定影响意义的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任弼时同志故居,1956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故居正面向西偏北,上中下三进两偏屋,9个天井,共有大小房间37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风格民居院落。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顶三合土地面,墙壁下部用青砖浆砌,上部为土坯砖。中、上进4间正屋和偏房窗户采用回纹窗格和透雕人物、花鸟图案,很具艺术性。堂屋北边为任弼时一家的生活用房,其中任弼时童年和少年居住过的房子复原陈列着他使用过的床、茶桌、书案等。故居内现陈列任弼时幼年时全家用过的家具文物一百多件。
故居西北两侧有土坯围墙,围墙边有任家菜园,大门前50米有一口半圆形池塘。故居后有一座小山包,树木茂盛,古柏参天,景色秀丽。山的西南有一个古墓群,多是任家先祖墓葬,任弼时母亲墓地也在其中。(www.xing528.com)
任弼时同志故居由于年代久远,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被分给附近农民居住,20世纪60—70年代曾经被乡镇政府作为办公用地,也被人民公社党校和畜医站征用过。由于是砖木结构,受白蚁侵害、潮湿等影响,很多部位损坏严重。1978年故居对外开放以后,政府非常重视故居的保护和修缮。特别是故居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中央和地方政府拨专款进行了几次全面维修。任弼时纪念馆2004年建成开放后,各届馆领导班子始终把故居的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日常有专人管理、维修有专题调研、施工有专业人员。每次维修,工作人员都本着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精神,故居整体上已恢复到20世纪30年代的模样,黄色的老墙,清秀的门楣画,古朴的天井……经过两次大的修缮,任弼时故居越来越接近它的本来面目,更符合江南古建筑风格,更具书香门第特色。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任弼时同地故居的日常管理,现在已形成一套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古建筑越来越少,任弼时同志故居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将更加显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