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其面临的全新挑战。事实上,文旅融合并不是今天才产生的。明代画家董其昌在其《画诀》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4]文化和旅游的相生相伴,早就熔铸在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语境里,今天火热来袭的博物馆旅游热,正是反映了文化和旅游的这种原生关系,它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精神的文旅融合的产物,展现了人类文化传承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双重愿景,它孕育于过去,活跃于当下,并必将走向未来。
博物馆,其名字揭示出了其两个特征:一是实物性,一是广博性。如果没有这些承载丰富内涵的“物”,博物馆就不成其为博物馆,所以20世纪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度,更多地集中在“物”上面,博物馆的活动也往往围绕着“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利用等来进行。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博物馆的理念、功能和活动也开始悄然变化,博物馆渐渐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日本著名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提出博物馆应致力于“人与物结合的研究”[5],受到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马丁·施尔等学者的肯定,马丁·施尔表示“博物馆的本质是社会需要的、由博物馆机构反映出来的人与物的结合”[6]。
今天持续升温的博物馆旅游热,是新时代下文旅融合的创新形式,也是其本质“人与物结合”的时代表达。在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范畴里,“人”指向旅游层面,“物”指向文化层面,“人”与“物”的结合,可以推动博物馆生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的作用下,博物馆被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其各项社会职能。在博物馆热和旅游热的双重背景下,推动博物馆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符合博物馆的本质规律,而且能实现博物馆与旅游1+1>2的现实效益,如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部刘雅指出:“博物馆可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用一个金字塔表示,底层为旅游者获得的展品信息、数据、感受等,顶层则为价值观。”[7](www.xing528.com)
因此,博物馆旅游作为“人与物结合”的时代表达,它既要重视具有丰富内涵的“物”以及“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要紧紧围绕人的教育、休闲需求来进行新一轮的开拓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与旅游融合的最佳状态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去观照:一是明确它们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并置和替代,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是一种双向赋能,博物馆借助旅游提升文化魅力,旅游借助博物馆实现品质发展,绝不能越过博物馆单独去谈公众服务、公众教育,否则就和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毫无区别,也不能脱离博物馆单独去谈旅游,否则就和游乐观光没有什么不同;二是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上,注意把握好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张力,如果强融,必然会破坏博物馆文化内涵的本真,也会背离博物馆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初衷。博物馆与旅游要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必须让二者在深度融合时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既不能让厚重的灰尘掩盖博物馆文化的光芒和养分,也不能一味地媚俗迎合、炫彩斗技,使博物馆旅游过度娱乐化,要防止一时的网红效应和对片面感官的刺激追求所产生的丑化文物、异化文明的不良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