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流动性问题日益严峻,本书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研究了由居住隔离引起的邻里环境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对其中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丰富和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未来公共政策的设计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此同时,本书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这也是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第一,邻里环境的识别上存有缺憾。虽然本书在因果推断的分析框架下对邻里环境设计了较好的识别策略,而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也增强了实证分析结论的可信度。但是相较于国外邻里环境领域内的前沿研究,本书的识别策略仍然存在着缺憾。国外的学者通过选用MTO等准自然实验或者运用时间跨度较长的面板数据对邻里环境进行识别,是接近最优的策略之一。但是由于国内缺乏MTO性质的政策实验,长期跟踪的微观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无法参照国外的研究设计类似的识别策略。不过,国内的移民搬迁政策提供了类似的识别机会。受到移民搬迁政策的影响,移民家庭的居住选择发生了变化,所受到的邻里环境也随之改变,而且移民安置又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为邻里环境传导机制的识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研究者们可以选取部分移民搬迁案例,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研究,为丰富邻里环境相关文献提供有中国特色的经验证据。此外,随着微观数据库跨期跟踪时间的增加,居住地址发生改变的个人和家庭数量也会增加,也为识别邻里环境及研究其长期影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对非认知能力的研究有待完善。本书以家长对子女的评价作为非认知能力的度量,研究了邻里环境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但是该部分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对非认知能力的衡量方式可以进一步的多元化。非认知能力所具体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导致衡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未来的研究者们可以在既有前沿文献所提出的思路下,结合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构建出能够准确、全面反映非认知能力的指标。其次,本书研究对邻里环境影响非认知能力的传导机制的探索存在不足。对传导机制的探索可以更好的认清非认知能力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为相关干预政策的设计提供经验证据,日后的研究者们可以在此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最后,许多非认知能力的研究都是关于其社会经济后果的,对它的形成原因关注的比较少。研究影响因素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的理解非认知能力,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第三,居住隔离的测度尚有不足。受制于数据限制,本书无法获得微观个人的地理位置数据,在对居住隔离的测度中存在着第四章所述的棋盘问题和MAUP问题。详细的地理空间信息与人口统计信息相结合可以帮助研究者们识别出居民周围人群的特征和分布,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测度居住隔离程度。未来的研究者们可以在获得详细地理数据的情况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即使是较小空间尺度上的,对中国的居住隔离程度进行重新测度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随着个人移动设备的增多,从厂商处获得个人的日常空间活动数据成为了可能,这些数据更能够反映居民的社会活动范围、更加地贴合实际。基于此类数据测度出的居住隔离指数将比传统依赖于统计数据计算出的指数在描述现实情况方面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四,社会流动与地区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最新的前沿文献中,研究者们将地区特征同社会流动性联系起来,研究哪些地区特征和向上流动之间拥有紧密的联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公共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地区层面上改善整体的社会流动性,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社会乘数效应。但是受到数据使用的限制,本书无法获得个人所在区县的准确位置,无法将区域特征与微观数据库匹配起来进行相关的研究。中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在很多维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探讨哪些区域特征与向上流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改善我国社会流动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精准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