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住隔离衡量方式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住隔离衡量方式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住隔离最基本的测量建立在区域和群体所组成的二维表上,以一个最终的测量值描述不同群体间的隔离情况。下文对现有研究中常用的居住隔离指标进行简单描述,包括分异指数、接触度指数和信息指数,并对近年来热门的空间测量问题进行讨论。此外,分异指数只能对两个群体进行计算,无法对多群体之间的居住隔离状况进行测算。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住隔离衡量方式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在社会学和城市研究中,学者们均强调了居住隔离的重要性,陆续提出了数十种对居住隔离程度的测度方法,其中以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Indexes一书最具代表性。居住隔离最基本的测量建立在区域和群体所组成的二维表上,以一个最终的测量值描述不同群体间的隔离情况。Massey和Denton(1988)提出了衡量居住隔离的五个维度,分别是均匀性(Evenness)、接触性(Exposure)、集中性(Concentration)、向心性(Centralization)和集群性(Clustering)。均匀性是指不同群体人口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接触性是指不同群体之间接触、交往、互动的可能性;集中性是指少数群体占据区域内空间的面积比例;向心性是指少数群体在空间上距离城市中心的程度;集群性是指少数群体的空间集聚程度。由于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居住隔离对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影响,集中性、向心性和集群性维度对此方面的刻画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均匀性和接触性成为使用最多的维度(Echenique and Fryer,2007)。下文对现有研究中常用的居住隔离指标进行简单描述,包括分异指数、接触度指数和信息指数,并对近年来热门的空间测量问题进行讨论。

分异指数(Dissimilarity Index)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对居住隔离的测度指标,可以很好地刻画均匀性维度,由Duncan在1955年提出,其计算公式为:DI=0.5×

,pjg和pjh分别是居住在区域j中的g类人群和h类人群的比重,pg和ph则分别是g类人群和h类人群在总样本中的比重。分异指数DI的取值范围从0到1,取值越大,代表区域j中两类人群的比重差异与总样本中的比重差异越大,即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分异指数的优点在于直观简明,可以理解为若要完全消除居住隔离,则需要其中一类人群中有(100×D)%的人搬至其他区域。但是分异指数也存在着未将人口规模纳入指数构建模型中、整体规模较小群体的居住隔离指数会被随机高估或者低估的问题。此外,分异指数只能对两个群体进行计算,无法对多群体之间的居住隔离状况进行测算。

接触度指数(Exposure Index)衡量的是某类人群与同类人群之间日常会面的可能性,反映了居住隔离的“接触性”维度,取值越高,居住隔离程度也就越低。其计算公式为:Ekl(www.xing528.com)

,其中Ekl代表k类人群与l类人群之间的接触度,nik是居住在区域i中的k类人群的数量,nk是总样本中k类人群的总数,pl|i是居住在区域i中的l类人群的比重。因此接触度指数的直观含义可以理解为在k类人群所居住社区中的l类人群的平均比重,意味着k类人群中日常生活中遇到l类人群的可能性,取值越高,代表着两类人群之间的互动越多。接触度指数的优点在于根据普查数据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得出,同时含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但是也存在着对区域内人群整体分布状况敏感的特点,其取值与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人群分布状况紧密相关。

信息指数(Information Theory Index),也被称为熵指数(Entropy Index),衡量了k类人群的平均分布状况和所研究区域总体分布状况的离散程度,取值为0时说明每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与总体一样,不存在居住隔离;取值为1时则意味着每个区域仅单独居住某一类人群,不存在混居现象。其计算公式为:,其中,pk是k类人群在总样本中的比重,pk|i是k类人群在区域i中的比重,pi是区域i人口占总样本的比重。信息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适用于多组别的情形。

由于在居住隔离的测量过程中存在着棋盘问题(Checkerboard Problem),之前所述的分异指数、接触度指数和信息指数没有考虑到人群在区域内的相对空间位置,学者们在传统的测度指标基础之上引入了空间的概念,将地理位置信息与人口数据相结合,根据人群所处的具体空间地理坐标,计算出人群之间的地理距离并将其作为权重,引入到原模型中进行加权处理。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这一举措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详细的地理数据,并将其同社会经济数据连接,使得利用复杂的数据结构进行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自身的测量方法(如Moran's I)也可以应用到居住隔离的测度之中,描述空间中的特征集聚性。此外,详细的地理数据还有助于解决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The Modified Areal Unit Problem,MAUP)。传统对居住隔离的研究建立在官方统计体系中的地理区域单元(如街区、县和普查区)之上,所测得的结果既包含了区域内的结构特征,也包含了区域的规模大小,测算结果会因所选区域的规模和边界定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学者们称之为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运用个体层面的地理数据构建邻里区域可以避免MAUP问题,也有利于跨国间的比较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