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沫若与天一阁:历代名人文化巨人的连访与留诗

郭沫若与天一阁:历代名人文化巨人的连访与留诗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文化巨人,郭沫若对中国传统藏书文化十分熟悉,对著名的天一阁也心向往之,并于1962年10月26日、27日两日连访天一阁,得遂心愿。郭沫若在26日那天到天一阁看了许多珍本秘籍,兴趣盎然,乐而忘返。郭沫若为天一阁留下的诗云: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嬛信不虚。郭沫若访天一阁,即兴挥毫写下此诗,运用这一典故,且浓缩天一阁四百年历史于诗中,说明郭沫若对中国藏书文化的熟悉和对天一阁历史的了解。郭沫若书赠天一阁联

郭沫若与天一阁:历代名人文化巨人的连访与留诗

郭沫若作为一个历史的人,作为一个在世界和中国发生决定变化的风云际会之时所诞生、成长的中国人,作为在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并深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作为西学东浙之际向西方寻求解放道路的善良学者,作为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他一生在古文字学、史学、考古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诗歌戏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所确立的地位及对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重大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文化巨人,郭沫若对中国传统藏书文化十分熟悉,对著名的天一阁也心向往之,并于1962年10月26日、27日两日连访天一阁,得遂心愿

关于郭沫若访问天一阁,前所长邱嗣斌先生在《天一阁史话》中辟专章述趣闻,前所长骆兆平先生也有《郭老题天一阁诗笺注》一文,释之甚详。笔者本欲省略不记,但虑及此书专讲名人与天一阁,而郭沫若又是登上天一阁的政治地位高、学问也高的“双高”人物,必须有他的一席之地,只好寥缀数语。

郭沫若在26日那天到天一阁看了许多珍本秘籍,兴趣盎然,乐而忘返。第二天又欣然而至,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学者、文人的个性。他为天一阁留下了一联一诗。

联曰: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此联充分肯定了封建社会私人藏书楼对于保存中国文献典籍所作出的贡献。

郭沫若画像

郭沫若《连访天一阁》题词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若没有历史上众多的你没我兴的私人藏书楼的接力传递,如此浩瀚的典籍文献能否保存到今天,令人置疑。郭沫若为天一阁留下的诗云: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嬛信不虚。(www.xing528.com)

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诗中所反映的关于天一阁的藏书、历劫、园林、建筑及防火诸方面在本书的其他文章中已有涉及,此不赘言。独对“福地琅嬛”略作说明。“福地琅嬛”传为天帝的藏书处。相传晋代张华曾在其中饱览过世间难以读到的奇书秘籍。张华著有《博物志》,初有四千卷之巨,后简约为十卷。内多记载奇境异物,人咸以为张华必读了天下少有的奇书。至元代,伊世珍更深信不疑,精心编撰了一则关于张华在福地琅嬛地畅读仙界奇书的传奇故事,名曰《琅娘记》,其文如下:

张茂先(华)博学强记,尝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宫,遇一人于途。问华曰:“君读书几何?”华曰:“华之末读者,则二十年内书盖有之也;若二十年外,则华固已尽读矣。”其人议论超然,华颇内服,相与欢甚。因共至一处大石中,忽然有门,引华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嵯峨。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其人曰:“此历代史也。”又至一室,则曰:“万国志也。”每室各有奇书,惟一室屋宇颇高,封识甚严,有二犬守之。华问故,答曰:“此皆玉京紫微、全真七瑛、丹书、紫宇诸秘籍。”

指二犬曰:“此龙也。”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如三坟、九丘、梼杌、春秋亦皆在焉。华心乐之,欲赁住数十日。其人笑曰:“君痴矣,此岂可凭地耶?”即命小童送出。华问地名,对曰:“琅嬛福地也。”华甫出,门忽然自闭。华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葬亦合,初无缝隙。抚石徘徊久之,望石下拜而去。此文一出,即被天下读书人所传诵,“琅嬛”一词也从天界下到凡间,多被读书人、藏书家用来雅称自己的藏书处,以示超凡脱俗。郭沫若访天一阁,即兴挥毫写下此诗,运用这一典故,且浓缩天一阁四百年历史于诗中,说明郭沫若对中国藏书文化的熟悉和对天一阁历史的了解。天一阁因有了郭沫若的联和诗而更加增辉。

郭沫若书赠天一阁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