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涯民(1883~1961),名瀛,初字伯年,后字涯民,笔名古彦、谛僧,以涯民字行,定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宁波储才学堂,清绪二十九年(1903)入上海中西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后在上海新民学校、江西广丰振育学校、南京江京电报电话局任教、任职。辛亥革命后归里,任定海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民国二年(1913)赴杭州盐政讨论会任职,后任两浙盐业整理处调查员。民国四年(1915)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字典部编辑,参与《辞源》修订工作,并自编《平民字典》、《国音学生字汇》、《破音字举例》等,创“综合字法”。民国十一年(1922)后历任宁波甲种工业学校、效实中学、民强中学、甬江女子中学、奉化中学、三一中学教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一月,鄞县通志馆成立,应总纂陈训正之邀,任通志馆编纂主任,亲自采访和撰述。陈殁后主其事,历经十八年,至1951年始完成并全部出版,凡六十一编、三十六册、五百余万言,附地图七十五幅。民国《鄞县通志》成为宁波历代志书中最具史料价值的一部地方志书。1951年调市古物陈列所。1953年被省人民政府聘为文史馆馆员。
马氏一生从事教育、地方文献和文物的保护工作,著述丰富,有《国学概论》、《辞源续编》、《平民字典》、《诗的格式》、《历代文学家年表》、《微积分学》等多种,留存有《文字学讲义》、《天一阁记》等手稿。1961年8月病逝,遗嘱将藏书七十八种、二百八十八册、手稿六十六种赠与国家,今藏天一阁。
马涯民与天一阁的关系始于其任职宁波古物陈列所。抗战胜利以后,宁波地方人士公议将原有“古物陈列所”机构设于天一阁后尊经阁中,陈列旧府学孔庙礼器、乐器,以供众览。并令世守天一阁藏书的范鹿其担任古物陈列所职员,会同范氏族人范盈笙兼管天一阁。古物陈列所与天一阁虽一公一私,实由同一批人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归国家所有,由古物陈列所负责保护、管理。1951年5月,《鄞县通志》编印完毕,通志馆编辑主任马涯民呈请市府文教局将分发之余的志书,通志馆所藏书、物及通志馆代管之鄞县文献委员会物归并古物陈列所,获准允。马涯民并任古物陈列所职员,参与到对天一阁管理中来。马涯民对天一阁的贡献是留下了数万言的《天一阁记》,这是本人迄今为止所见的记述天一阁历史的最详尽的单篇文章,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马涯民的《天一阁记》作于1954年1月,对于范钦建阁、代不分书、乾隆征书、历遭劫难、重修书阁、建立碑林、收藏晋砖、阁书转移均有详尽记载。特别是对前后假山的布局、构筑、一树一木、一砖一石,无不描述细微,为其他资料中所罕见。其文介绍说,从天一阁西首边门起,为兰亭(原为茅亭),分二路,均可通行。一路沿墙而南,折向东行,再沿墙而北,可至阁东。沿路竹木遮荫,清静幽雅。一路经过池上红栏石桥,从石步阶上升至假山中峰,后面有方丈平坡,上有石桌一张,旁置大石二块,可以对坐谈心。俯看池中,有长石如象鼻,伸入池中吸水,池水清澈,游鱼可数。从平坡东,历石步阶而下,折向西首,有一石洞,穿洞而至池边,可以垂钓。再经小石桥而东行,历石步阶而上,可至东亭。亭内有石桌、石凳,可以对奕。亭的左右有石笋二株直立两旁。亭的西面有方石小池,可以洗砚。再历石步阶而下,穿石门而出,就是天一阁东首了。
马涯民《天一阁记》手稿
马涯民《天一阁记》手稿
整座假山堆成福、禄、寿三字和九狮一象景像。东亭和下面石基,像一个古文“畐”,东亭西首高低的假山石,好似一个古文“录”字,西首假山中峰,好似一个“寿”字。还有假山顶突出的地方都似一只狮首,所种的碧草好似狮子的头毛。东首一个石门堆成背驮宝瓶的象。如果立于池旁向东面看,还可见象鼻下垂。(www.xing528.com)
马涯民《天一阁记》手稿
阁后假山的构造,和前面假山完全不同。后假山前面有三层很阔的步阶,在重修时补种了些花木。下层有杜鹃、龙柏,中层有白牡丹、月季,上层有代代橘、茶花,两旁有金桂两株。假山上面是一方颇大的平地,铺着黄沙,种植修竹。左右都有石步阶可以上下。前面近西有一石洞,可直通假山北墙。后面东首有一小池,可供洗涤。后假山的全景是五狮献剑。当中一大狮,口含宝剑,两旁有狮四头。阁东小屋三间,为守阁人居住之处。前后假山显示了浙东匠人巧夺天工的造园艺术。难怪后来任宁绍台道的扬州人吴引孙在家乡模仿天一阁建造藏书楼时专门聘请了宁波工匠。
读其文,则阁前假山福、禄、寿三字和九狮一象景像立现眼前。而对向来被人忽视的阁后假山,指出其造型乃是五狮献剑,当中一大狮,口含宝剑,两旁有狮四头。此条史料笔者也是第一次见到。马氏之文于研究江南庭院式园林也颇具参考。
而于笔者看来,马氏《天一阁记》的最大价值在于记录了解放初至1954年天一阁的情况。首先是原设于中山公园内的鄞县图书馆改设文化馆,旧有的书籍移置尊经阁。其次是政府于1951年拔款四百多万元修理天一阁,换白蚁蛀蚀阁柱二支。再次是鄞县通志馆归入古物陈列所。最后则是记录了当时天一阁接受书籍文物的情况。其文曰:“1952年以后,市府陆续将没收反动分子的书籍、书画、碑帖、古玩等都拨归古物陈列所接管。地方藏书家也多将书籍捐赠。如志愿军张同捐赠其父张琴所藏书帖砖鼎,张伯觐捐赠其父张申之书籍,刘同坡兄弟捐赠其父刘楚芗书籍,张爽清捐赠其父张世训书籍,李蕴女士捐赠已有书籍,共有百余箱之多。所以除天一阁原有书籍夕卜,接管的书反数倍于天一阁,而书画多至千余幅,碑帖古器亦各有数百件,以致于天一阁及尊经阁无从容纳了。”这段文字对于研究1949年以后天一阁新入藏图书及宁波藏书家化私为公的爱国精神提供了佐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马涯民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明末至清以来各地的藏书楼都归消灭,天一阁居然还存在,可以算做全中国最古的一所藏书楼,在全世界藏书楼历史最长的,也要排做第三了。”天一阁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马涯民在1954年就明确提出来了,可谓是第一人。虽然其未曾展开,想必也有所据,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