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树德
甘肃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拓宽了甘肃史前文化的研究视野,而且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被学术界评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对大地湾遗址的发掘,首次在西北地区较全面地揭示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前仰韶文化内涵,同时展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3000年的发展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中分属各期文化的房址多达240座,构成了不可多得的史前建筑发展序列。这对于我们以此为基础,综合考察大地湾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其演变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聚落考古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就大地湾遗址聚落曾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笔者有幸参加了该遗址的发掘、资料的整理以及报告的编写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地湾二期各段聚落的变化、四期聚落的布局和规模,是同期其他遗址少见或未见的,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和研究。本文根据发掘资料对大地湾遗址聚落的布局、结构和演变进行初步分析,企盼学界同仁指正。
对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展示了聚落形态在一个遗址内历经3000年的发展轨迹,揭示史前聚落从小到大、从河边阶地到山地、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单一到复杂的演进过程。透过大地湾聚落的发展,我们看到它既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又与当地的山川环境和谐统一。站在F901所在台地,清水河谷尽收眼底,两岸数十里一览无余,中心遗址气势不凡,真可谓“天人合一”。
一至三期聚落基本选择在河边阶地;四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压力迫使人们向山地发展,而先民的聪颖智慧又造就了四期聚落的辉煌。由第一期的台地散点式聚落,经第二期的台地环壕式聚落,发展到第四期的山地型中心聚落,这或许应被视为黄土高原地区大型史前遗址及聚落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经济的发展是聚落演变的内在动力,因此聚落形态必然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大地湾各期均为农业文化,经济结构由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组成,但各期所占比重不同,总的趋势是农业逐步发展,尤其是第四期农业发展迅猛,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刀、陶刀数量较前成倍地增长,储粮的袋状窖穴大量增加。动物骨骼中,猪类在第一期最少,第四期最多,鹿科标本正好与此相反,表明狩猎比重日渐下降,家畜饲养业日益发达。这正是第四期聚落达到鼎盛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在甘肃东部及邻近地区,在每一史前遗址较集中的河流谷地,大多都会有大地湾一类的中心遗址,如秦安寺嘴坪、西和宁家庄、礼县高寺头等。(www.xing528.com)
1986年,我们在高寺头遗址所在的山坡中部,曾清理出一座长达20多米的仰韶晚期大型建筑,它应是中心遗址的大会堂。仰韶文化晚期这类中心遗址的出现不仅表明聚落的分化,而且标志着距今约5000年前史前社会正处在向文明社会大步迈进的重要阶段。
《考古》
2003年0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