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源窑址位于离乐平市城区45千米的十里岗垦殖场丰源村东南侧灯盏下,西侧是“三八”水库,东侧是瓷土矿场,再往东是长乐河。1981年,丰源瓷土矿厂在勘察过程中,开掘土坑数处,从露出的窑色断面观察,堆积层达2~3米。1982年9月上旬,乐平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测得该窑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
窑址未经发掘,从瓷片标本观察,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酱褐釉及少量黑釉瓷。青釉瓷绝大多数呈豆青色,器物以碗、盘、高足杯、盅、碟、灯油盏、罐为大宗。青釉瓷器物普遍胎浑厚,瓷质纯细。酱褐釉瓷制作上较为粗糙,釉色晦暗。丰源瓷的装饰手法是印花,图案严谨,布局对称。
青釉瓷碗可分五式。
Ⅰ式:敞口,卷沿外侈,弧腹,浅圈足,胎骨浑厚,呈豆青色,内外壁及底,素面,内底有一涩圈,口径14厘米,高6.5厘米。
Ⅱ式:敞口,厚圆唇,斜腹,矮圈足,足内敛,内外施青釉及底,呈豆青色,内底有一涩圈,素面,口径13厘米,高5厘米。
Ⅲ式:敞口,沿外卷,斜壁,敛圈足,厚底,胎骨平薄,内外壁施青釉不及底,内底有一涩圈,素面,口径16厘米,高6.8厘米。
Ⅳ式:敞口,厚圆唇,弧腹,胎骨浑厚,内外壁满釉及底,呈豆青色,内壁饰印菊花、莲瓣、缠枝叶花纹,内底有一涩圈,口径7厘米,高7厘米。
Ⅴ式:敞口、圆唇、斜腹,厚圈足,外壁施青釉不及底,内壁满釉,呈土黄色。釉下有棕眼及泪痕状,开细冰裂纹,素面,器物完整,口径16厘米,高7.5厘米。
盘可分二式。
Ⅰ式:宽沿外折,敞口,浅腹,厚圈足。内外壁满釉及底,呈豆青色,釉面平滑,晶莹发亮,开细冰裂纹。内壁印有菊、莲、缠枝花叶、铜钱等纹样,胎骨厚重,切削规整,口径20厘米,高4厘米。
Ⅱ式:宽圆唇外折,敞口,浅斜壁,矮圈足,内外壁满釉及底,呈豆青色,素面,器物完整,口径17厘米,高5厘米。
盅:直口微内敛,鼓腹,腹下骤收,小平底,内外壁施青釉,外壁不及底,呈豆青色,口径3厘米,高4厘米。(www.xing528.com)
高足杯:直腹,口微内敛,腹下骤收,足外撇,呈喇叭状,足柄中部有二道凸弦纹,足底内凹,内外壁施青釉及底,呈豆青色,釉色晶莹润亮,口径8厘米,高9厘米。
碟:规格大小不一,器型相仿,圆唇外撇,壁微鼓,矮圈足,胎骨浑厚,内外壁无釉,口径11~13.5厘米,高2~3厘米。
酱褐釉碗:敞口,斜壁,圈足,内外壁满釉及底,器壁平滑,内底有一涩圈,口径15厘米,高6厘米。
灯盏:分有耳与无耳二式,器型相仿,大小不一,敞口,直唇外侈,斜壁。内壁满釉,外壁无釉,器型纤小,口径6~8.5厘米,高2厘米。
罐:规格大小不一,器型相仿,矮径直沿,鼓状腹,高圈足,内壁满釉,外壁施半釉不及底,胎骨薄,釉面有平行擦痕与泪状痕,口径7.5~8.5厘米,高6.5~10厘米。
黑釉器物瓷片少许,瓷片破碎,很难识别器型,器壁平滑,色泽润亮,胎骨薄而纯细,呈白灰色。
窑具可分二式。
Ⅰ式:匣钵,呈圆筒状,直壁,胎质为夹砂粗泥,土黄色,无釉,轮制,口径20厘米,高25厘米,厚3厘米。
Ⅱ式:匣钵盖(底),锅底形,敞口斜壁胎质与Ⅰ式相同,粗泥,轮制,口径20厘米,高12厘米。
丰源窑址是一处青釉瓷窑址,历史上没有文献记载,只在当地留下了一段正德皇帝巡视江南,途经此地制瓷的传说。从窑址遗物的造型和装饰手法来分析,该窑址始于元代,终于明代,故为元明瓷窑遗址。此窑址为研究景德镇市元、明时期的制瓷业与社会历史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1988年,丰源古瓷窑址被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