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题的选择
话题,是一段对话、一篇话语或一个问题的中心内容,话题是双方话语的着力点。只有话题选择恰当,才能支撑起整个对话,如果不当,整个对话就会中断或错位。
有个小伙子初次和姑娘约会,找不到合适话题,沉默了许久,终于憋出一句:
“你喜欢吃意大利馅饼吗?”
“不喜欢。”
“你弟弟喜欢吗?”
“我没有弟弟。”
“如果你有个弟弟的话,他会喜欢吗?”
像这种“馅饼”话题很快就会中断。
会话过程中,人们往往对有的话题特别热心,对另一些话题则不感兴趣。如:
(1)人们往往留意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
(2)人们对与自己的角色、志趣、经验相关的话题特别关注。
(3)人们容易接受具有权威性的信息。
(4)人们总是喜欢选取以肯定形式出现的信息。
(5)人们希望获得新奇的信息,而不爱听老生常谈。
(6)人们对越是为社会和他人所禁锢、保密的信息越是想知道。
二、发问的规则和技巧
1.因人而异,不拘一格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在交谈时,发问要看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切不可拘泥于形式,生搬硬套。
鲁迅讲过一个笑语:有家三口人,爸妈出门了,只有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有人敲门,开门一看,陌生人,来找爸妈。他问孩子“令尊令堂在家吗?”孩子听不懂,想了半天,才说:“我吃过许多糖,可没吃过‘令堂’(糖)。”发问时要区分性别、年龄。
发问时要区分对象的职业和知识水平。对象职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发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雅俗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发问时要区分对象的性格特点。外向型的人热情坦率,善言乐道,可以直言相问;内向型的人寡言好思,要循循善诱,作启发引导式发问。
发问时还要熟悉发问对象的有关背景,不可冒失发问,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对外国人、少数民族,还要尊重其风俗习惯。
2.因时制宜,瞄准契机
发问不但要因人而异,而且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掌握对方的心理脉搏,瞄准发问的契机。
一般说来,要根据相互间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不同而提问;要根据谈话进展的顺利与否提问,如不顺利,就要岔开话题,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要区别不同的场合,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注意对方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等心理环境。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就不要过问别人的私生活;在人家不高兴时,就不要去问一些让人心烦的问题;在一些事情还没有公开宣布的时候,就不要去刨根问底;在对方正着急或忙着处理事务时,不要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总之,发问一定要把握时机,切不可随随便便,张口即间,否则你很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而且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3.抓住关键,具体细致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这个问题很具体,然而却包含丰富的内容,这不单单是毛主席画像是否留在天安门的问题,从这一细节就能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只有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设问,化笼统为具体,抓住其中的关键进行提问,才能问得明白,叫人回答时也得要领。
4.思维机敏,方式灵活
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向提问者敞开心扉、和盘托出发问者的任何问题的,要想达到发问的目的,必须思维机敏,来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可以提问、询问、设问,可以正问、反问,也可以旁敲侧击、迂回发问。
孟子:假若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都挨俄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王答:和他绝交。
孟子: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
王答:撤掉他!
孟子: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这时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如果孟子一开始就问第三个问题,那必然惹怒齐宣王的。
5.选择语言,审慎措辞
发间词语、句式、语序的不同,会收到不同的交际效果。在词语选择时,要谨慎措辞。如会议主持人说“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一句话把想说的人也“唬”住了,倒不如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朴质无华,效果更好。再如,餐馆服务员对顾客问“您今天来点什么?”用“今天”把顾客当成老主顾、老朋友,亲切自然;用“来”而不用“要”,避免语义给人不快。(www.xing528.com)
发问句式的不同,结果也不同。例如,有一家咖啡店,可以在可可里加鸡蛋。开始服务员以一般疑问句式发问“您要加鸡蛋吗?”顾客自然可要可不要。后来在一位公关专家的建议下把句式改为选择疑问句:“要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结果鸡蛋的销售额大增。
相传在某国的教堂内。有天,一位牧师在做礼拜时,忽然犯了烟瘾,便问上司主教:“做祷告时能抽烟吗?”结果遭到一番痛斥。其后又一位牧师也发了烟瘾,换了一种方法问:“抽烟时能做祷告吗?”结果不但得到允许,还得到奖赏。这就是语序的改变,发问的结果就不同。
三、应答的规则与技巧
应答是对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应对或回答。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应答是对发问的反馈。
人们在交谈中,无论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样的发问,都应及时做出应对和回答。有时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有时要陈述过程,讲明理由,以此来输出信息,联络情感,密切关系;有时还要机智地回击对方,来表明态度,申明立场,维护尊严。总之,针对发问者不同的动机、目的和要求,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调,应答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认清实质,抓住关键
回答问题首先要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正确理解问题后,方可回答。请看下面对话:
甲:小王,昨天看电影去了?
乙:是的,真好看。我和小张一起去的。
甲:片名叫什么?给介绍一下内容吧!
乙:叫什么来着?我告诉你,小张这个人真怪,我跟他说«霹雳舞»好看,他偏要看«寡妇村»,结果呢,一个也没看成。你说扫兴不扫兴!
甲:那你们最后看了哪个片子?
乙:最后没办法,只好有什么看什么。跑到“大上海”电影院,总算买到两张票。好,他又要喝咖啡,差点把时间都给误了。
甲:(不快)哦,我还有事,再见!
这次谈话,甲乙最后不欢而散,就要归咎于乙回答问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答非所问。
2.突破控制、灵活自如
在交谈过程中,应答者要想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就必须学会突破对方的控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陷圈套,应对自如。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演讲录»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人问梅内德谟“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了?”问话者是想把梅内德谟陷入困境,不管他回答“是”、“不是”,都说明他以前曾打过他的父亲。这时梅内德谟答道:“我从来没有打过他”。这里梅内德漠突破问者选择问句的控制,有力地回击了对方。
3.语言精要,形象生动
应答要在以秒计的短时间内对发问作出反馈,必须反应敏捷,不能语无伦次,拖泥带水,而应抓住要害,简明扼要。电影演员潘虹曾这样回答记者的采访:
问:你作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来自母亲的动力。
问:你的人生归宿是什么?
答:摄影棚和家庭。
问:你对美的理解?
答:自然。
问:你对高尚生活的理解?
答:爱与知识的结晶。
潘虹这简短、利落的答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应答的语言还要通俗易懂,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应答时要遵守真诚的原则,不要使用威胁性、责难性、讽刺性的语言。
4.机智敏捷,运用技巧
在一些特殊场合,特别是遇到一些不友善的带有挑衅性的发问时,或者是遇到不该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时,就要运用一些技巧,化被动为主动,避免自陷困境。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巧答技法。
喻答法。当你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当你感到难以用几句话回答清楚对方的问题时,你不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化繁复为简单,使艰涩为浅显,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让人一听就懂。
反问法。即是用反问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这样答话攻击性很强,使用时要注意对象、场合。英国某电台记者采访梁晓声。“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是好是坏?”梁晓声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记者无言以对。
幽默法。就是在回答一些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时,使用一点幽默技巧,可以使你的答话更风趣、委婉一些。
无效法。就是一种推诿搪塞,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回答。可用已知信息、模糊言语、避实就虚等方式来达到拒答目的。
沉默法。面对难以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时,或用神情、动作表示不满,或干脆装聋作哑,佯装没有听见,自然也就不用回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