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
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主要可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象”、“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类的喻词,连系本体、喻体。例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这里柏杨将中国文化中腐朽、僵死的部分比喻为“酱缸文化”,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又如: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志于旅行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的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李大钊在这篇演讲辞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演讲更打动人,更具有吸引力。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主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系。例如:
青年宝藏,青年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需熔炼。
(减克家)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3.借喻
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例如:
是甜蜜的,是珍贵的,但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它的绿荫的。
(印度泰戈尔)
中国最多的是枉道:。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以上两个例子都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殊的作用。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常见、易懂。比喻是用喻体说明本体,如果喻体让听者莫名其妙,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2)要贴切生动。运用比喻这种辞格演讲时,不能张口就说,喻而不当,不伦不类;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概括,选择恰当的喻体。
(3)要注意思想感情。演讲要表达出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感召听众,所以,在运用比喻辞格时,要注意听众的思想感情,选择喻体时,要回避听众忌讳、厌恶的词语。
二、比拟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把物当做人来讲,或把人当物来说,或把甲物说成乙物,这种修辞方法叫做比拟。
运用比拟来演讲,可以增强演讲辞的感情色彩,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也可把演讲辞中的人或物讲述得有声有色,使听众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讲,赋予演讲辞中的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让我们与知识这位热情的姑娘恋爱吧,“它不需要大彩电和沙发床,只需要孜孜不倦地热烈追求。
(«当代演讲辞精选»)
(2)拟物。把“人”当做“物”来讲,也就是在讲人时,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例如:
请相信我,一名教育战线新兵的誓言吧——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燃烧生命,得到永生!
(选自«(实用演讲词精选»)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运用比拟时要注意,一是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述的环境气氛;二是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才能把物讲述得象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讲述得像真正的物一样。
三、夸张
为了演讲内容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用夸张手法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
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方法来演讲,可以更深刻地表达演讲者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过分的渲染,以丰富听众的想像力,提高演讲的效果。
夸张的方式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种。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到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
(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说»)
炼就了一双洞察罪犯的火眼金睛,解开了一个“牛角尖”里的“硬结”。
(«演讲与口才»1996年4期)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凌峰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即兴演讲,就采用了缩小夸张手法:
……尤其是男观众们对我的印象特别好。因为他们认为本人的长相很中国。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全都写在我的脸上。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良好:有的女观众对我的长相已经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郑直«激战无名川»)
演讲时运用夸张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很难给人以真实感。鲁迅先生说:“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他们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这就是说,要“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反之,就会失掉真实感。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说“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劳动三十天,胜过六十天。”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3)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因袭前人,模仿、套用。
四、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在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在演讲中,运用对比这一手法,可使演说更具有说服力,使听众明白易懂,易于接受。例如:
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公爵在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可是贝多芬却以他那爱国主义的美好心灵和那一系列不朽的乐章,在亿万人民心目中,耸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李燕杰«国家、民族与正气»)
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失落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湮灭了;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中断了。而文明古国又能巍然屹立于今世的,就只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www.xing528.com)
(范曾«中国人»)
例一中,李燕杰把公爵与贝多芬比较,阐述爱国主义永存的道理。例二则是用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对比,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悠久。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确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五、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衬托。
衬托可分两种:
(1)旁衬。旁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颈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
作者从描绘海边沙地的美丽夜景入手,衬托少年闰土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充满活力的形象。
(2)反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自由。我常常隔着铁窗遥望蓝色的天空,思念着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每天,他们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上班,愉快地工作和学习。晚饭后,他们走进业余大学或去散步。节假日,他们与家人或好友快乐地游玩。这是多么美好的现实生活啊!而我却毁掉了这些,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选自«当代演讲辞精选»)
演讲者讲述同学们自由幸福的生活来反衬自己失去自由的悔恨。
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这两种演讲辞格不能混为一谈。
六、排比和层递
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用以增强语势,使意思得到强调,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排比。例如:
是啊,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受辱被欺;当祖国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快乐幸福;当祖国强大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
(选自«当代演讲辞精选»)
上例演讲辞中,是以四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分句构成的排比,它集中地表明了祖国与人民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正如古人所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这就是排比的作用。我们在演讲中,运用排比句,其目的就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句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自己的论点阐明的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句抒情,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运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排比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辞格。它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文章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以免失之于滥。
(2)排比是多项并举。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听众深思。
(3)在排比中,准确地确定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2.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运用结构相似的语句,在内容上递升或递降,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做层递。例如:
我们要把我们的歌声扩展到全武汉,扩展到全中国,扩展到全世界。
(郭沫若«在武汉歌咏会上的即兴演讲»)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例一中,由全武汉到全中国、全世界,范围由小到大,步步递升。例二中,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排比的鲜明特点,但在内容上是步步扩大,层层加深,批判了主观主义的严重危害,内容上有明显的等级,所以是层递。
七、设问和反问
1.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例如: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一种观念、意识、思维、追求的具体化、审美化,是一种对人们心灵的潜移默化的诱导,是一种对人的思想的具有征服力量的手段。
(范曾«中国人»)
三个臭皮匠真的顶个诸葛亮吗?不见得。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些经理人员,甚至是高级经理人员,三个臭皮匠不顶一个诸葛亮。就是三个诸葛亮,有时也在内耗中变成了一个臭皮匠!
(«实用演讲词精选»)
以上两例演讲者都是用设问句提出问题或悬念,然后再自作答案,使听众感情上有个起伏,并随之释然。
设问是一种应用较广的演讲修辞,它可以直接作为标题,也可以在开头、中间或结尾。不论它在什么时候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演讲中的某些内容,使演讲波澜起伏,更具有感染力。
2.反问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例如:
同志们,当我们含着热泪读到这里的时候,能不为梁大娘他们的高尚情怀所激动吗?!能不从心底里升腾起一股由衷的钦佩和赞美之情吗?!
(«当代演讲辞精选»)
我们都是同时代的人,这里我不想用慷慨激昂的言辞来加以辩说;我不想用忆苦思甜来安慰大家满足现状。谁愿意放弃美味佳肴而终日吃青菜萝卜?谁愿意放着漂亮的衣服不穿而终年穿一套老布衣衫?谁又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欢歌笑语而让凄凄风雨声陪伴一生?
(«当代演讲辞精选»)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虽然演讲者在反问,可意思是确定的,这与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反问这种说法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听众的感情,引起共鸣,并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八、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指两种事物的辞格。这种修辞手法,特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指另一个意思,这另一个意思才是说话的真意所在。
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环境的需要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例如: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上,但算盘却要放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放在肚子里。
(鲁迅«病后杂谈»)
作者利用“算盘”的本义和转义巧妙地构成双关,表面是说具体的算盘,实际是指“心机”而言,讽刺味道很浓。
九、反语
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的辞格叫做反语。例如:
他将帝国主义的侵略,说成“外来者带来了进取性”。看啊,—“进取性”。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要算广西对付瑶民的办法。
据«大晚报»载,这种“”是在一三万瑶民之中杀死三千人,派了三架飞机到瑶洞里去“下蛋”。使他们“惊诧为天神天将而不战自降”。
(鲁迅«王化»)
例一先说本意,随后用“多么美丽的名称”反语一击,使前后正反对比,这就揭下了“进取性”的骗人面纱。例二中,“最宽仁的王化政策要算广西对付瑶民的办法”是反语,本意思是说,广西的国民党反动政策,对付瑶民的血腥镇压的政策是极端残酷的。
反语虽然是说反语,有时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但多数情况下是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以使表达具有讽刺辛辣、幽默有趣的修辞效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语比正面的论述更为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