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会朗读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关键
领会朗读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歌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不掌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朗读语言就没有目标,没有着落;最后,还要掌握作品的结构,明确作品有几部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过渡陪衬,总纲是什么,分项有多少。只有这样,才便于恰当地运用各种技巧,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朗读目的,是达到朗读要求的前提
朗读的目的,是指朗读者“为什么”要朗读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思想的作品。朗读目的应是作者写作意图的进一步升华。这里既有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有朗读者的态度;既有对作品的评价,又有对现实的指导;既要使作者的态度感情再现出来,又要把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表露出来。这样才能内明于心,外达于人。
实现目的的根本在于朗读愿望。朗读者归纳出朗读目的以后,应竭尽全力以鲜明的态度和真实的感情去实现这一目的。假如朗读者对朗读目的不明确,就焕发不出朗读愿望,就会缺乏朗读的主动性和动人心弦的真实的感情。这时,朗读者就要在声音、语气中去硬“挤”,就会出现矫揉造作,虚张声势,假模假式的状态。所以说,朗读一要明确目的,二要实现目的。明确朗读目的必须紧紧依靠文章内容,既对作品有正确评价,又对现实有所指导。实现目的靠的是朗读愿望,鲜明态度和真实感情才是朗读中的灵魂。
三、了解聆听对象,稳住情绪,是促发朗读激情的动力
在朗读中,交流的唯一对象是听众。无论是朗读给别人听还是自己听,都有读和听互相感觉的对方。听者就是朗读对象。没有对象,就没有朗读目的。朗读对象对朗读者的多角度的信息反馈,对朗读效果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给朗读者鼓舞、力量、信心和继续朗读的更大愿望;也可使朗读者扫兴、慌乱,甚至不满。因此,朗读时对听众作正确估价是非常必要的。
朗读者对听众各方面的情况,都要有所了解。如年龄、职业、爱好、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等。如果听众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刚识字,对朗读艺术还没有过高的要求,朗读时只要注意字、词准确、内容清楚、亲切有趣就可以了。若对大学中专等青年学生朗读,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欣赏能力较强,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好奇、追求、探索的阶段,这时的朗读必须在中心突出、寓意深邃、语气多变、感情丰富上下功夫。如果面对的是专家学者,则要沉着冷静,含蓄从容,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有理有据地折服他们,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在朗读时,朗读者一定要稳住情绪,用内心优势和语言技巧,如停顿、声音变化、语调等方法挽回局势,绝不可丧失信心,慌乱敷衍。这时,要设想听众中的积极因素,热情高、注意听的人还是大多数,从而激发自己的朗读愿望,坚持到底。
四、口齿清楚,吐字清晰,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基本条件
学好普通话,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口齿清楚,吐字清晰,要使每句话,每个字都能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去。这是朗读的基本条件,也是朗读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多听多练。多听广播、录音,多说普通话,多练习朗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朗读水平便会提高了。
朗读前,对读音把握不大的字,应多查字典,加注拼音。朗读时,还要防止漏读、增减、倒读和读破句等现象。如有人把“北京蓝/制服”读成“北京/蓝制服”,是朗读者不知道“北京蓝”是一种颜色而把这个词拆开读了。也不能把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得不连贯,以免影响朗读效果。
五、运用语言技巧,是提高朗读效果的有力保证
朗读时,仅对作品有深入理解、有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够,还需善于表达,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如语调、重音、停顿等,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恰到好处地如实再现,以加强表达效果。
1.语调的运用
语调是朗读和说讲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技巧之一。它是以说讲者发音音域的高低变化来较完整地表达具体的内容。
在说讲中,一句话一般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意思。但由于说这句话的语调不同,会使这句话产生截然相反的意思。如:“我跟你好!(?)”由于语调不同,就会出现肯定、否定、疑问等不同内容。因此,口头表达时善于运用不同语调,将能有助于表达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我们把语调升降变化大致概括为四类:
(1)高升调。这种语调是由低向高,逐步向上。一般用来表示反问、号召、鼓动、设问、疑问、申诉、呼唤等思想感情。这种语调有加强说讲效果,引起听众注意的作用。例如: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的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你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同学们,这不值得我们思索吗?(?)谁能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呢?(?)
(2)降抑调。这种语调是由高向低,逐步下降。常用来表达肯定、坚信、祝愿、赞叹等心情。这种语调有助于表明讲话人的态度、感情,也有利于鼓励听者,并促使他们去行动。例如: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
……为前线忍受一切牺牲,给前线一切帮助,抛弃一切动摇。如果我们集中了一切力量并且忍受了一切牺牲,毫无疑问,这一次我们也一定会取得胜利。(↓)
(«列宁全集)第31卷第114页)
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松树的风格»)
(3)弯曲调。这种语调是先降后升,呈V型曲线变化的。一般用来表示讽刺、怀疑、惊讶等感情色彩。弯曲调不但可以使语调起伏变化,提高口语的生动性,还可以渲染话语的感情色彩,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例如: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V)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党八股也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这也算是一个创造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造也没有呢?(V)这就是一个!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4)平直调。这种语调的特点是按直线型平缓舒展,往往表示庄重、严肃、悲痛、冷淡的情感,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这种语调有利于把意思说清楚和说完整,能表现出说讲者平静的、庄严的态度和感情。例如:
谈到抗战,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三年来没有外来枪弹的补充,没有外来粮服的供给,没有外来医药器材的接济,全凭人民和自力更生,终年打仗,支持着抗日的战略根据地。吸引着半数以上的在华敌人。(➝)
(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
列宁同志和我们永别时嘱咐我们要珍惜党员这个伟大称号,并保持这个伟大称号的纯净性。列宁同志,我们谨向你宣誓:我们一定要光荣地执行你的这个遗嘱!(➝)
(斯大林:«悼列宁»)
以上四种语调,在说讲中只有交替使用,才能显示出讲话的抑扬顿挫,生动引人。
运用语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变调要有一个过渡,不要在一个低沉的音调之后,忽然来个“高八度”;二是语调变化要借助音量。比如,当你运用高升调时,音量要逐步增加,使用降抑调时,音量就要逐步减小。在你使用平直调时,就要保持音量的平缓,而在运用弯曲调时,音量变化是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
2.重音的确定与练习
为了表达的需要,说话、演讲或朗读往往把某些词或句子说得或读得重一些,这种现象就叫重音。重音有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恰当地运用重音这一技巧,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由于重音位置不同,一句话的意思就会随之改变。同样是“刘洋到北京开会去了”这句话,如果改变重音的位置,就可以回答不同的问题。例如:
重音通常可以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意义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叫作语法重音。它一般具有下面一些规律:(www.xing528.com)
(2)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把句子的某些地方读得特别重的现象。哪一部分重读,没有固定位置,要根据上下文的思想来确定。逻辑重音处理得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更好地表情达意。
逻辑重音常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排比、比喻、肯定或否定等意思。如:
夸张: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的涎水。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
强调:
我就能把这些活全包了。
离高考录取线仅之差。
排比:
你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肯定或否定:
他,我认出来了!
我怕,我去。
(3)感情重音。有的人说话激动时,被强烈的感情所驱使,一句话或整段话都加强重音,这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而将某些句段重说的现象叫做感情重音。它和逻辑重音的区别是:逻辑重音一般只是一两个音节重说,而感情重音则是整句整段重说。如:
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有时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掌握侧重在哪个方面就可以了。
3.停顿练习
句子与句子之间、词与词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叫停顿。朗读或说讲时,停顿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样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同,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可有不同停顿、不同内容。
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
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
停顿不仅是说讲内容的需要,它还可以保证语意清楚明确、突出重点,又给听话者提供思考、领会的余地,加深印象,也可以调整讲话时的秩序,活跃气氛。
(1)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指显示句子内部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的停顿。说讲、朗读时一般以标点符号为依据安排停顿。通常是句号、问号、叹号后面的停顿要长些;分号、冒号要短些;逗号要再短些;顿号最短。有时也可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停顿,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较长的宾语之间或较长的补语之间都可有略短的停顿。例如: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巍峨壮丽的毛主席纪念堂,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连长派我去请‖指导员来接电话。
(2)逻辑停顿。不是依据标点符号或语法关系,而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一语意或某种感情所作的停顿,这种停顿也叫强调停顿。例如: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个句子为突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他”的前后都需作停顿。又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个句子为了突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在“但”和“我”后面需作停顿。特殊功能的停顿往往是通过说讲中较长时间的停顿,并配合一些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来发挥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感染听众。演讲者的感情处于极度激动、悲痛、愤恨、惭愧之中,内心世界剧烈变化,此刻,语言已无法表达内心的强烈感情,演讲者不得不出现暂时的沉默。这样的停顿对于听众具有一种深刻的内在感染力,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一些有经验的演讲家,巧妙地运用停顿,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英国政治家赖白斯曾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的情况,讲到中间,他突然停顿下来,取出了表.站在那儿一声不响地眼看着听众达七十二秒,其他参事员坐在椅子上很尴尬,互相盯视着: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赖白斯忘了讲稿吗?就在此时,赖白斯突然大声地讲道:“诸位适才所感觉的局促不安的七十二秒长的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起一块砖所用的时间。”这样的一个停顿,胜过了多少语言,打动了多少听众。可见,适当而准确地利用停顿,往往会收到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②引起听众注意。在听众席上出现干扰声的情况下,演讲者可以停顿片刻,并注视有干扰的地方,以达到引起听众注意,制止干扰的目的。
我们发现,富有经验的教师遇到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私下说话、搞小动作时,一般不会当众斥责他们,而是放下手中的课本,用严厉的目光默默地注视那些学生。这种利用停顿制止法,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语速练习
所谓语速,即口头表达有张有弛,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有起有伏,必须有一个适合思想感情需要的合理的自然节奏。
语速一般可分为三种:
①快速。每分钟讲二百字以上,一般用来表达紧张、鼓动、诡辩、责问等内容。例如:
听到了吗?震惊了吗?我们的用公款大吃大喝的“公仆”们,当你拿起筷子的时候可曾听到这异郑人的警告;可曾看到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在盯着你的脊梁;可曾想到我国平均每人还背着30美元的外债;你可曾想到你的筷子将戳在人民群众的心上,你的勺子将挖在民脂民膏上,你的手中的刀、叉正在模糊着锤头镰刀的形象。(责问)
同学们,让我们为了先辈,为了责任去奋斗,努力地奋斗吧!我们将是这块土地上的一代风流。(鼓动)
②中速。每分钟一百五十字左右,常用作平静的叙述、情节的交代等。如:
“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不会从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天?”
这是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向她的读者提出的问题。海伦·凯勒生下十九个月,就失去了听觉、视觉,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学会了英语、法语、希腊语、拉丁语。她的著作被译成五十余种文字,风靡了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受到了全世界亿万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叙述、交代)
③慢速。每分钟一百字以内,表达哀痛、沉着、失望、深切等感情。例如: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哀痛)
是的,这就是黄土地,这就是我的母亲。(深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