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不仅顺应了信息化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提高了我国教育质量,迎合了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同时对广大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
1.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是决定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针对“综合·探索”这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由于美术课程资源短缺,因此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利于该领域教学更好地实施和发展。
首先,美术教师需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观,忠于教育教学事业,要求教师透彻理解新课标及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改善美术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改变以往美术课仅传授技法的教学观,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需要开放的课堂教学来展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尽可能多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或明确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最后,美术教师需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全新的学习领域需要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活动开展方式等,教师应不断更新和强化自身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将专业化的美术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美术知识,总结并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创设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课堂。
2.强化美术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
美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美术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尤其对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来说,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美术学科之内各学习领域的综合,还涉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些其他学科不仅包括艺术类的课程,如音乐、戏剧、舞蹈、书法、影视等;还包括非艺术类课程,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生物、体育等于美术学科有联系的学科课程,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文化、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该领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串接整合并合理设计,还需掌握精湛娴熟的动手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学习活动。
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在自己所学美术专业上有所钻研,还应努力探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持有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信念,通过努力学习所学专业之外的美术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同时,美术教师应培养一专多能,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寻求精深,并全面扩宽技能领域,不断巩固提高绘画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工艺制作水平等美术专业技能,并针对中小学课程特征,进一步增强教师全面的操作技能。
3.完善自身文化艺术修养
一个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首先,教师需要观察并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了解生活的各个侧面,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才能不断地创造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应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在空余时间阅读各类书籍、搜集了解艺术前沿信息,尤其是与美术相关的多元文化资讯,或者教师通过旅行学习等自我体验的方式来拓展课堂空间,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开阔眼界,为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做好充足的知识积累;最后,教师还需要树立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4.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是指教师能将自身定位于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适时决策并不断反思,将课程开发视为自己职业生涯、教学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由于课程资源紧缺、教材内容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需要增强课程开发意识,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应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有利的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发符合该领域教学目标的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结构,促进该领域教学的成功实施。同时,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可根据自己人生体验和经历,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及其他有价值的经验融入课程开发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专业化的美术设置成为生活化的美术,与学生贴近距离,开发综合课程。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具有多元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该领域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依赖良好的学习方式,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必然体现出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自主性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性、他主性和机械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于个体性,强调在小组或集体分工合作;探究性是就学习策略和方法而言,相对于接受性,强调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针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进行教学。
1.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类型,区别于接受式学习,强调发现、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原有的传统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采用发现式学习,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实施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过程,更有效地达到该领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4课“理想的居住环境”的教学中,首先,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是理想的呢?”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居住环境的对比图,让学生自我感受、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理想的,通过观察、思考自己身边的居住环境,分析讨论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及整治措施,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环境。通过欣赏分析优秀作品后,学生尝试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可以绘画出人们未来的居住环境,发出“拯救地球”的呼号。
以上案例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鼓励每个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创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增加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合理利用发现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策划式学习
所谓策划,是指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它主要运用于文化宣传和企业运作。策划式学习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的运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学习活动中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主题需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自然等,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利于学生在原有经验上进行探究和创新。例如,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10课“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是以“出游”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策划书的主要内容、掌握策划的能力。课前需要学生分组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讨论、分析旅行社的策划书,教师引导归纳策划书的内容、特点。随后通过教师设问,师生对话、交流讨论分析线路图、备忘录的重要性及绘制特点。最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校为出发地,自行选择目的地,讨论、策划一条旅游路线,并设计策划书、线路图和备忘录,完成一次出游的策划。该策划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喜爱的内容激发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知识,可涉及地理、文学、自然、历史等学科。
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合理利用策划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在相互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3.活动式学习
活动式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适合“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融美术和活动为一体的学习要求。以活动作为该领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以体现、提升;在特定情境的活动实践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在“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中,体验是学习内化的必要环节;在活动中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当天穿上自己最喜欢的服装搭配,在讲授完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后,可以模拟一场“时装秀”,请学生穿着自己搭配的衣服当“模特”走秀,让其他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评价,最后选出一位服装最佳搭配的“模特”。通过“时装秀”活动,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中,利用活动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加活动过程,同时巧妙地把教学目标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悄然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活动式学习还可运用在学生外出调查、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上笔者所提出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中不是绝对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穿插、重叠,或发现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该领域教学有效性。
(三)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首先涉及不同的学科门类,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这决定了美术课程资源要由单一走向综合化;其次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学习内容要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意味着美术课程资源应该生活化,将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同时,美术课程资源的缺失是影响该领域课程实施困难的最大因素,因此该领域教学必须要有适合课程的美术课程资源作为支撑才能成功地开展。
我国现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各地各校的物力资源差距较大,部分物力资源的开发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现阶段人力资源的开发效果可能更胜于开发物力资源,尤其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身兼重任。
美术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遍布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每一个角落,但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师去发现、开发、转化和利用。美术教师应根据所在学校现有的条件、规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主动、创造性地去发现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素材,通过开发、转化,让这些素材进入美术课程,成为新颖的教学内容。广泛的素材能造就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能使原本一节平淡无奇的美术课变成一节知识面广、含金量高、学生喜爱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开发美术教材,拓展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同时,教师应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它是教师灵活机智地再创造过程,发现其中的知识可塑点,努力去拓展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创新空间。总之,积极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是美术教师解决“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问题的最基本、最切实可行的对策。
1.美术与其他学科间课程资源开发
学生所学的音乐、物理、历史、语文、戏剧、生物等学科中,都会包含与美术有关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除了平时在课余时间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利用学校中其他学科教材和教师资源;通过翻阅了解其他学科的教材,把可能会与美术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标记出来,随后自己查找资料并寻找切入点,在体现美术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遇到专业问题,应该向各科教师请教,或抽出时间去听一下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教师需要养成相互请教、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习惯,促进共同发展。(www.xing528.com)
例如,在岭南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3课“点与线的魅力”的教学中,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自然生活中点线之美,以及理解点和线构成的形式美后,引导学生欣赏大师们的点、线作品,领略点、线设计的魅力,自我创作一幅点与线的作品。实施过程中包括四个内容与环节,如下所示:
第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漂亮的点和线?”学生回答“斑马、花草、孔雀、梯田等”。
第二,感受点、线的变化。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不同排列方式、不同构成规律的点和线、线的直曲、粗细变化等,引导学生说出直观感受,发现其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第三,探索美术与音乐的关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播放百老汇爵士音乐的情境下,欣赏蒙德里安的油画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美术作品中点、线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随后通过欣赏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粉色的音调》,探索美术作品中体现的音乐元素,说出自己对美术作品中点、线构成的画面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绪表达。
第四,在音乐中创作美术。最后,在作业的布置上由教师播放学生喜欢的《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音乐来设计创作由点和线构成的画面去表达音乐的节奏、旋律与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了解美术与音乐的联系。
以上案例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关键是以点和线为中心,加入音乐资源,把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知识“串”起来,实施学科综合教学。教师把原本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通过“欣赏·评述”,在美术点与线创作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音乐的节奏与氛围,培养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中不仅体现了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使之成为一节“综合·探索”课。
又如,在岭南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6课“色彩的表现”的教学过程中,属于八年级下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赏析、感受运用“色彩混合法”所画的《三门峡》和用“点彩法”所画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比较、分析两种色彩表现方法的区别,学习色彩的表现原理。尝试运用点彩法创作一幅作品,实施包括四个内容与环节,如下所示:
第一,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展示由一位土耳其摄影师所拍的六幅阳光下的风景照片,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首先提问:“色彩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因为尤而产生。”教师接着提问:“这是由谁发现的呢?怎样发现的呢?”学生表现得兴奋,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是牛顿,是通过三棱镜发现的。”
第二,发现牛顿与色彩的关系。随后,教师向学生讲授牛顿发现光与色奥秘的色散实验过程及太阳光谱,光、物体的反射和眼睛是人能感受到色彩的三种因素;接着,复习初一所学的三原色知识和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这一系列的铺垫都是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明白画家们的创作离不开牛顿发现的物理光色理论。
第三,分析比较,探索颜色的奥秘。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比较“色彩混合法”与“点彩法”作品的区别,探索名家作品运用颜色的奥秘—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是画家们表现大自然丰富色彩的基础。而修拉更是通过光学混合原理,用纯度高的小圆点点在画布上作画,在一定距离观察时,通过人的视觉去混合色彩,以光学调色代替颜料调色,使画面更加明快、艳丽。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电视机上显示的颜色也是同样的原理。
第四,创作体验,玩转色彩。布置作业,让学生创作一幅点彩画,各题材不限,主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以上案例的教学涉及美术与物理知识的结合,教师在原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的筛选、添加与综合,所以它就不单单是“造型·表现”领域课,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综合知识—丰富了原本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提问与物理知识相关问题的时候表现得相当兴奋活跃,课后通过学生了解到物理课“光的色散”也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在美术课上涉及相关知识点时,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而且作业完成的也很积极主动。
2.美术各领域的课程资源开发
美术学科内的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策略基本上一致,也是考验教师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寻找发现契合点并进行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领域而展开的美术活动,这些学习领域的综合也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几个学习领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贯穿在整个美术活动之中,同时要具有探究性。
例如,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纸板的创想—座椅设计”一课旨在以椅子为造型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用纸材进行由平面到立体的构成设计与制作,能够较为清楚地表达设计意图,强调趣味性,从而关注生活中的座椅设计,以增强对美术设计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实施过程包括五个内容与环节,如下所示:
第一,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提问“身边哪些地方能看到椅子”进入主题,学生回答。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了解座椅的重要性。
第二,欣赏座椅。教师展示古今中外优秀座椅设计,让学生了解中国座椅的演变历史及其设计风格与艺术魅力。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座椅的造型、色彩、材质上的设计创意,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椅子设计与功能、环境的协调。其中,在讲到“胡床”的时候,可以引申到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就是“胡床”。欣赏完后,教师小结,帮助学生明确座椅设计造型、材料、色彩虽然千变万化,但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
第三,平面纸变立体。课件展示纸板造型椅子,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是用纸材制作的。教师手拿一张纸和一个纸板椅子教具,引导提问:“纸板和纸造型椅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平面纸板怎么才能变成立体纸板椅子呢?”学生观察,回答:“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教师将关键点引到“怎样让纸‘站’起来”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待学生尝试卷、折等,教师进行补充示范切割法,鼓励学生尝试、体会,从而明确技法。
第四,结合立体造型设计成座椅。教师提问:“立体纸板怎样才可以进一步设计成座椅呢?”引导学生了解椅子的结构—靠背、坐板、凳腿,思考如何在纸板上设计。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尝试用纸片制作出多个造型不同的简单座椅。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时注意比例和椅子的稳定性,最后可以向学生演示较为复杂的造型,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发散思维。
第五,实践练习,展示评价。教师出示几个纸板立体造型,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并制作成椅子,鼓励学生创新、做出自己的风格。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解决学生在制作中产生的问题。例如,椅子不稳,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穿插。完成作品后,学生可进行自我推荐展示交流、自评或互评,最后教师小结。
以上案例中很明显地融合了“设计·应用”领域和“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来进行美术学习活动,其中还涉及有关座椅的历史、文学作品,提升了学习内容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尝试,积极探索纸板的立体造型表现的多样性,体验设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明确,创意改变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情趣,留意身边的事物。本课可以在内容上添加“人体工程学”的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设计中掌握座椅结构间的比例,设计出视觉上更舒适的纸板座椅。
3.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
美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视其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课程资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同时,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理解与审美还依赖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所以教师要留意与生活相关的美术资源,将其引入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作为素材,联系生活实际,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生的身边可接触到的事物着手,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自主策划主题活动,并通过各种美术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建筑、交通工具、学习用品等来开发“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的课程资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真正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如民俗节日、当地文物资源、传说、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其中挑选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符合美术课程目标的内容,创造性地进行课堂设计。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成为社会的焦点。如很多中小学教材的内容中也出现了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美术,这些都属于地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不是属于当地的,这样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收集素材,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因此,教师要关注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登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查看当地的民间美术,以及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遗迹等搜集素材,并甄别与筛选,选出合适的题材,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采访等方式搜集资料,在真实的情境下直观感受,有能力的教师可将教材内容做适当的结合。如地理位置在西安的学校,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群”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带领学生直观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气势磅礴;陕西省凤翔县学校的教师则可以开发以“凤翔泥塑”为主题的美术学习活动;江苏扬州学校的教师可以开发以“扬州玉雕”为主题的课程,学生可以利用比较好雕刻的肥皂进行尝试探索。把地方社会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本土历史文化、关注身边的艺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同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也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四)校内管理层面的支持
1.重视美术教学,提供资源建设与支持
学校对美术课的态度及投入程度对美术教师工作的热情程度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导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美术教学成果的差异。据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情况比较可观的几所学校的教师反映,校长领导重视美术且允许资金投入,促进美术课顺利开展,设施建设齐全,可以增加教师工作的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一些该课程实施程度相对较低的美术教师反映情况则恰恰相反。所以,学校对美术的重视程度、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提供支持程度对美术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学校的支持是美术教师全力以赴的坚实后盾,是学生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
首先,学校要提供美术教学必需的场地、设备、资金、工具材料等,学校要避免学生在文化课教室参与美术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才能的发挥以及由于工具材料的缺失减退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美术成果专门的展览室供教师、学生、家长、外界访问参观,弘扬美术文化,体验审美乐趣和创新精神。其次,学校要保障美术课程的原有课时量,防止其他主课或班会课等抢占美术课,避免美术教师因课时量不够而放弃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最后,学校要帮助教师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主动联系社区、美术馆、博物馆、当地民间艺人、艺术作坊等,建立友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为学生寻找校园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开阔视野,更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如果外出条件不允许,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民间艺人或者艺术家到学校,向学生及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展示创作过程和经验分享等,使他们直观感受美术中的人文情境。
2.加强美术综合教学培训,构建交流共享平台
教师培训是使教师不断保持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同步性,跟上教育观念和学科知识发展的步伐。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的新要求,教师的职后培训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的重视。对于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的一线教师来说,虽然现在还无法改变职前教师教育中美术综合教学培训不足的情况,但可以通过教师职后培训进行弥补。但培训中有关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的内容相对缺乏,无法解决教师美术综合教学的困难,同时该领域缺少可借鉴资源与交流平台。
首先,学校领导应定时向所有美术教师了解教学实际的困难,随后制订培训计划,并积极向上一级美术教研室或教研员反映具体情况,提出教师美术综合教学学习需求,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其次,面对“综合·探索”这种新兴的、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的学习领域,一方面可以依靠美术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需要开展以观摩优秀教学案例为重点的培训,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全程观摩已经成熟化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启发与创新,分析反思自我教学中的不足。学校还可以聘请专家、邀请在该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教研员进校开展座谈交流,分享各自的综合教学经验,随后邀请他们给学校教师进行听课指导,根据学校教学条件给教师提出教学改进建议;或安排骨干教师到校外先进学校进行短期学习、听课等,回校后向其他美术教师分享、汇报学习所得。最后,学校要为教师创建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开通信息渠道。教师只依靠一学期为数不多的培训与交流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可借鉴的资源相比其他三个领域要少得多,教师搜集资源相对困难。笔者建议有能力的学校应以学校为单位共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建立一个美术网站,按美术学习领域分模块、分年级,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照片和视频、学生作业照片、教学反思等,设置留言评论交流区,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成果,同时也能获得其他教师的教学建议,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冲破地域的限制;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共同创建美术教育QQ交流群,规定安排教师入群,可以区或市为单位,邀请美术教研员与专家进入,鼓励群成员积极分享自己的课程教学成果或及时提出问题请求帮助。通过培训与网络平台,可以使教师的交流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资源的共享与教学创新,缩小各学校间的教学差距。
3.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涉及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工作量大,但学校缺少适当激励机制,使其缺少动力,所以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是让教师积极投入该领域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对美术教师平常工作表现的评价还依赖于学校领导的主观认定,这样不利于学校了解美术教师的具体状况以及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有的教师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进行课程研究,但其工作量、工作过程以及研究成果最终没有得到学校的认可与赞赏,也没有相应的适当奖励制度,纯粹靠教师的一腔热血与毅力的话,这无疑将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学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尽快完善教师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学校不能完全以美术教师的职责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来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每一项任务都需考虑教师的工作量及其工作过程与产生的结果,考虑给学生、学校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要结合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方式,在评价教师时要注重美术教师的个人价值、专业价值等。同时,学校需要改变对副科教师工作的忽视态度,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付出,适当地、及时地给予奖励,主动提供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活动经费等鼓励支持措施,这对于提高美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美术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促进美术课程内容创新、提高学校美术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