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教学的问题
1.多媒体运用不当
现代学校教育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或者是使用白板进行教学。但是,在美术课堂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做法—极少使用或者使用过度。美术课堂中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向学生传递美术形象,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更是如此。“欣赏·评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图片、音频、影像来支撑课堂的教学过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少数老教师还不善于使用多媒体,大多时候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仅仅是以讲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因为使用多媒体之前要制作课件、搜集材料等,多数教师觉得麻烦,因此很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代的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依据的主要是美术教科书,为了环保,现在的教科书是循环回收利用。但在很多学校,仅仅只是上美术课的时候,将美术教科书发下来,课后就收上去统一保管,学生能见到教科书的次数屈指可数。虽然需要循环利用美术教科书,但是仅让学生在上课时接触教科书,学生根本就做不到真正了解体会,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上课仅仅是把教科书中的内容通读一遍,仅是泛泛认知,课后基本对欣赏内容没有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欣赏的作品也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少数几幅,教师没有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其他的优秀艺术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所要欣赏的内容,没有做到开拓学生的眼界。或者在有些“欣赏·评述”的课堂中,教师仅仅找来一段录像或视频进行教学,一节课的全程或者多数时间都是由多媒体来代替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几乎无交流。而且视频教学中的内容有时并不是学生将要欣赏的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样也往往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过少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都是不可取的,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辅助教学的作用。
2.脱离美术实践
在“欣赏·评述”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脱离欣赏实践,忽略评述环节。在美术技法课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多数人认为,欣赏课就是听听看看就完成了,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虽然美术“欣赏·评述”课不像是美术技法课一样,但是并不代表“欣赏·评述”课不需要及时的教学反馈。新课改以后,将评述加入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为了对欣赏教学进行检验。欣赏本身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欣赏的情感体验也是一个内隐性极强的情感过程,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也需要个人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随时清楚每个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因此必要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的。欣赏后的评述内容就是对欣赏教学的切实检验。传统的欣赏教学模式,仅仅是将要欣赏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描述,教师没有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重要位置,像是要完成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课堂,需要讲述的欣赏内容讲完以后,欣赏课程就算完成,很少注重学生的欣赏体验。但是,在教育阶段的“欣赏·评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智力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个体对欣赏的艺术作品完全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学生在评述的环节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进行巩固与加强,与教师或同学互相交流,认识自己的欣赏观念,并学习他人的欣赏角度见解。但现在的美术欣赏课堂中,评述的功能价值意义还没有完全被认识、发掘与运用。多数的学生也由于对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的态度,并不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地去对课堂中欣赏到的艺术作品写评述类的文章。对课堂中不管是教师讲述的作品欣赏观念,还是自己所得到的欣赏体会都没有进行及时的评判反馈,因此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已经欣赏过的内容印象不深刻,不利于学生及时地形成审美观。
3.忽略正确教学评价
对美术学科的评级机制多数都是适用于美术技法类的课程,而忽略在欣赏评述教学中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也参差不齐。在技法类课程的评价中,多数也是针对如造型表现是否准确、色彩是否得当、主体物关系是否融洽等这些浅层次的评价方面。虽然现当代美术的教育工作者对美术评价方式的研究已经得出了很多的结论,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却依然不尽如人意。一些教龄长的教师因为没有及时学习评价机制方法而忽略教学的评价,仍然还是使用简单、单一的评价方式;一些教师因为评价的方法比较复杂,或者是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量的标准较多、较为烦琐而放弃了对复杂的教学评价,选用较为简单的评价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在美术课的评价机制中,使用的评价方式比较传统与单一。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欣赏内容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欣赏·评述”课的教学评价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已经研究开发出的评价方法中也还是有适用于美术欣赏评价课的评价方法体系。虽然困难是有的,但经过共同努力,完全是可以打破传统、简单且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二)学生学习的问题
1.态度淡漠,认识模糊
在多数学校中,受现实环境的影响,美术学科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相对不受重视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抱着玩的心态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导致美术教学的实施困难重重。在“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也只是持一种看看听听的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上完课也不知道教师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对美术课的整体没有明确认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认识更是十分模糊。这是由于在实际的升学考试中,学校美术教育的美术成绩并不被纳入总成绩作为考量标准,就算是纳入考量标准的学校,也是以优、良、中、差为等级进行划分评判。因此,除了对美术十分感兴趣的学生,其余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都很淡漠。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课程没有专门的测验考试,学生的美术成绩仅仅是依靠教师对于学生的美术课堂表现,或者是美术课的作业,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判断对学生进行打分。虽然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美术学科已经改变了地位,但属于“副科”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变。在教育阶段,由于升学压力,有些地方性学校甚至停止了美术课的开设。即使开设了美术课程的学校,也只是对美术专业技法的课程开设,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或者是学生自己看教科书欣赏,或者就是以教师的描述为主。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大多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美术欣赏的课堂基本就是一片寂静的课堂。
2.讲解代替,缺失自主
受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影响,欣赏评述课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情况是以教师讲解的方式来代替学生的艺术欣赏。
第一,以对优秀作品的作者讲解介绍代替作品欣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时往往离不开对作者的讲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欣赏过程中,并不全是对作者的欣赏,介绍作者的生平轶事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因为有些优秀艺术家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时期的,如毕加索,假如在欣赏、评述毕加索的优秀艺术作品时,仅仅是对毕加索一生的陈述介绍,学生的欣赏取向就被引入了对作者的认知了解,也就会忽略作品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第二,通过讲解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来代替作品欣赏。一些作品由于产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而流传千古,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这些作品的历史与社会价值、人们的评价当作课堂的主讲内容,不能够忽略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例如,艺术名作《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欣赏过程中,仅仅只从这幅作品有多么大的名气、价值多少、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对这幅作品的评价、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来赏析,往往却扭曲了艺术名品带给学生的真实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三,将美术“欣赏·评述”课上成文学理论课。在一些优秀作品的背后,往往包含了背景故事,如宗教传说、奇闻逸事等。这些具有故事性与主题性的艺术作品,往往教师在对这类作品进行赏析讲解的时候,会过于偏向对作品故事性的表述,将故事以文学性的表述方式转述得很好,但却忽略了作品的美术意义、美术语言与风格形式。这样的欣赏评述课程也就失去了其真实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欣赏·评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对所要欣赏客体的讲解的程度。不能只是通过讲述来完成欣赏内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完成欣赏并评述。
(三)解决问题策略
1.充分开发课程资源(www.xing528.com)
(1)恰当使用多媒体
美术作为明显的视觉艺术形式,艺术作品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是最为普遍的,因为欣赏过程需要大量的图片、声音、录像来传递艺术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多媒体的技术运用,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学生、黑板、教科书的教学模式,使教科书中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绽放出所蕴含的艺术美、音乐美与意境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教学过程来说也是一种优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不会保持长久,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提升教学成果呢?这就需要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态画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更加具体鲜明的形象印象,从而产生联想。多媒体教学也是拓展美术教学空间的一种良好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开放性可以让我们接触更多的美术知识内容,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需要大量的优秀作品图片来丰富学生视野,提供审美客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课堂氛围不再呆板与枯燥乏味。但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着实把握多媒体的运用程度,恰到好处地将多媒体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起来,为我们的教学过程做好服务,在美术的课堂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课前的教学准备环节也要准备充分,避免上课时手忙脚乱的情形发生,做好教学设计,恰当安排多媒体的使用。
(2)关注生活中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美术教学中,很多的优秀艺术创作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活动,也是以生活为基础展开的,从现代教科书中选用的欣赏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欣赏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雕像作品、书法作品;也选用了园林的欣赏、建筑的欣赏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在欣赏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仍然以艺术名作为主。“欣赏·评述”的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关注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要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当地美术资源,如由于云南省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因此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就十分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是对美术课程内容的一种扩充,同时也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有利于弥补国家与地方课程的不足,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地区间的借鉴,实现共同发展。现当代的教育技术研究中,校本课程开发、地区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了一种趋势,但是并没有得到普及。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加强学术能力,开拓教育眼界,做到能够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新动向,保持对新知识与新事物的热情。
首先,教师应加强对信息知识的处理能力,对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同时也要具备恰当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在课堂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教师要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并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具备认识美、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积极探索开发出适宜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丰富课堂美术欣赏评述教育。其次,加强社会美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利用当地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书画院等场所开拓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加欣赏内容,同时当地的文物资源也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评述”内容,当地的艺术作坊、宗教文化遗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民族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内容,这些都是与我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带有欣赏艺术价值的素材。
(3)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欣赏评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包括选择欣赏的作品内容、欣赏作品的角度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除了欣赏世界名作,也可以选择在实践课中创作出的较为优秀的学生作品作为欣赏课的补充内容。因为学生较为熟知,在欣赏与认知的过程中,课堂的气氛也会十分活跃,他们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念表述出来,而不用担心是否出错。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选择好欣赏的作品以后,欣赏评述的角度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前提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作品欣赏,而不是按照教师事先预计好的计划进行。例如,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在展示作品时,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就会显现,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从而继续延伸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学生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变得专注认真。另外,教师也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行赏析、评述,如教师提供多个欣赏的角度,让学生自行选择赏析评述,从艺术作品的画面为欣赏点入手、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欣赏点入手等。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质疑,增加学生对欣赏内容的认知体验。同时,教师也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认知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学生的想法,让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当然,学生自主欣赏与教师的讲解还是要结合在一起的,教师作为引导者,还是要发挥自己在“欣赏·评述”课中的主导作用,用专业的“欣赏·评述”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育阶段,学生有能力接受一定有深度的内容知识,教师也可以在“欣赏·评述”中从专业的角度如图像学的角度进行“欣赏·评述”的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之中也用专业的术语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发挥出学生在“欣赏·评述”课中的自主性。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的感性直观欣赏与理性间接鉴赏的关系。美术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是这个活动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教师通过艺术作品来引导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感受、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作品对学生评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发挥出欣赏作品真正的意义,做到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并且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完美统一。
2.创新教学模式
(1)适当选用美术批评
教学模式的方法有多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将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融进课堂,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情境式教学法与问题式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创问题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之后再引导形式解决问题。或者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也可以通过假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快乐。
我们也可以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如适度地将美术批评加入美术“欣赏·评述”的教学中。虽然对于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知识经验的有限性,专业的美术批评,是达不到的,所以专业的批评是达不到。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美术批评,以提高形式美术“欣赏·评述”的能力。在传统式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讲的很多,学生却只是聆听、做得很少,尤其是在课堂中,几乎没有文字性的东西。虽然美术批评式的教学方式有多种,但在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选用较为普遍的日记式的美术批评的方法,即情感式的美术批评。日记式的美术批评具有个人性、随意性及敏锐性的特点,这种形式对学生的表达方式较为适宜,学生根据日记式的方式来无限制地发表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看法与理解,记录自己内心对艺术作品产生的最真实的感受。在采用日记式的呈现方式时,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使学生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得以呈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也是对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一种加强与锻炼。
(2)加强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教学中,美术教育学者已经开发了多种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其中,按照评价功能来分,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基准来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按照评价的对象来分,包括教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与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按照参与评价的主题来分,包括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按照评价的方法来分,包括定性评价与质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现实情况来选用适宜的评价方式。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使用专业评价术语,保护学生对美术“欣赏·评述”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述,消除消极方面。针对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学生表现的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在学习表现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对评价与教学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关系;关注学生欣赏评述过程中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教师不能用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去考量、评价学生在欣赏评价中的好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的评价方式,使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形式相综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的结果也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者是评语,也可以是将分数与评语结合使用、等级与评语结合使用,综合使用这些评价方式后得到的效果将更好。另外,使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的评价方案也是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评的。适当地举行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与课堂讨论也会鼓励学生参与整个评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促使教师加强个人的学科教学能力,促进“欣赏·评述”教学的进行。同时,美术欣赏评述课堂使用恰当的评价行为,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评价也可以收获良多,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都会有进步,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对作品不同的看法,提倡学生敢于对艺术作品发出不同的声音。由于年龄与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的原因,学生会对艺术作品产生一些比较肤浅的、不全面的理解与看法,作为具有成熟心智的成年人,教师在收到这些见解的时候,要做的不是严厉批评,也不是急于将社会共有的看法见解与专家教师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注意加以引导,并且给以学生提示与补充。对于艺术,没有真正的好坏,艺术本身就是受个人好恶的影响而产生的喜厌,对艺术作品更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理解,随着个人年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好恶会改变、理解也会改变,学生会慢慢地懂得作品真正的含义。在赏析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评书所要欣赏的艺术作品,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对作品进行评述,因为教师的理解评述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维影响,教师的评述或多或少都会夹杂着个人情感,而这些个人情感的投入会对学生情感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的改观。这样不利于学生真实个人情感的表露。
(3)保持课程整体性
评判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只是完成了精彩的教学内容,除了前文提到的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其他教学环节也同等重要。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保持课程的整体性是基本的条件。同时,在课程过程中,把握课堂进度,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连贯也同等重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师传授知识能力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情感的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动态的条件都是会随时变化的,因此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拿捏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课堂节奏恰到好处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课堂节奏松散的课堂,学生也会是懒懒散散、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节奏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条件。在美术“欣赏·评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情感升华、评述表达等活动方式来内化学习到的欣赏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反复的发展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课堂的完整性与节奏,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结构规律与身心发展的教学节奏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快地达到教学目的。把握教学节奏也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考察,教学节奏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但并不仅仅是把握上课的快慢速度,它同时要求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内的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同时在“欣赏·评述”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也要注意节奏的紧凑关系。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的感受都会是良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文本包括教师自己,巧妙地安排课堂节奏,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与节奏感。
总之,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实际教学中,问题还是会有的,但教师始终要本着一定良好的教学态度,在激发与保护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美术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引导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用美术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表现;在感受与理解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美术的多种表现方式;在保持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依靠欣赏作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要借助综合探索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