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从广义上讲,是从教育与社会关系来定位的,是一个较大的视角,涉及各个层次,是指教育的意图,包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了年级的教学目标、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的教学目标;从狭义上讲,我们只定位在了教育的内部教育以及与学生的关系上,它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狭窄而又具体化的视角,它指的涵盖面又是特定的,主要是指“教育目标”。我们当前所谈到的课程目标是指狭义的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
美术教学目标是学校课堂中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着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规定了美术课程中教与学的方向,它是美术教学活动所预期想要达到的美术课程学习的效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对完成教学活动之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美术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在分析美术教学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即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以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5课“发现与创造”、第11课“吉祥物的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制订出比较具体且有针对性的三维目标,首先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最后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生活情趣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具体、可行、有针对性,学生才乐于动手,这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大前提。具体目标如下所示:
1.“发现与创造”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寻找,运用材料、设计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体会设计应用为我们带来的方便与愉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2.“吉祥物的设计”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简单了解吉祥物的历史、种类、功能、特点。引导学生根据特定主题去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来自主创作一款吉祥物。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对吉祥物观察、了解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创作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性地挑战权威,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观念,进行课程的建构
国内美术教育的教材,虽然一直在改进,但相对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充分开发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题材
熟悉的事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热情度,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熟悉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得心应手,进而锻炼了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所以说美术的学习是无所不在的。帕克认为,事物的关注可以刺激想象力的紧张活动,使人产生表现欲,而表达活动则使人产生进一步观察的要求。在帕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四处观光,他们沿着芝加哥湖畔一边观察一边画画,通过这种方法把科学观察活动与语言和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而在杜威的实验学校中,杜威所采用的美术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是从儿童熟悉的和自然的活动开始,给予每一个儿童从事他真正要做的事情的机会和方法,并且在他们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使他们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又使他们对所做事情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不断发展。
学校正是通过儿童熟悉的活动来扩展个人兴趣,并把这些兴趣和范围与更广大的社会生活衔接起来,这些活动具有最大的建设性,既能使儿童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和感情投入其中,又能使儿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经验以达到整体的发展,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使儿童对各种经验的反应更加敏感,而且使他人的间接经验同他们自己的经验更完整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和丰富他们自身的经验。
美术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我们周围可利用的现实存在的资料、材料,以及我们身边的小区文化环境来进行美术的现场教学。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社区活动,探讨社区活动中的物品是采用了哪些设计理念以及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让学生在欣赏前辈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之余思考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
2.借助学生喜爱的题材为教学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感兴趣的一些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动手的兴趣。就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我国动画片事业的发展,漫画人物的形象对现在的学生影响较大。同时,在每一部国产的动画片之后都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美术课程也可以利用这些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他们所喜爱的动画片人物,使学生的情绪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例如,“你准备怎样表现?你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等,通过师生对话、同学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构思。为了表达学生的兴趣与愿望,教师应突出重点,选择不同的角度、材料表现出来。在欣赏教材上的作品上,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激烈讨论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谈谈如何进行创作。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地都参与课堂中,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与计算机多媒体的结合
学生往往都充满了好奇心,使得他们不单单地满足于单一的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了视觉的艺术教学上,若是要采用简单的教材教学,一方面,学生根本无法从多个角度来了解艺术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同样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无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教学软件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代科技,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笔者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总会选择简短的视频来导课,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现与创造”这节课中,某教师选择语言描述欣赏图片的形式进行导课,可以迅速而直接地引入今天的课题“发现与创造”:“我们学习‘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时,老师已经告诉大家,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秩序的纹理、井然的排列、纯朴的材质、亮丽的光泽、斑斓的色彩,还有神奇的造型,你们都发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发现与创造’。”
(三)课程实施中的策略
1.实践方式的多元化,尽可能地使手动起来(www.xing528.com)
针对美术教材中缺乏针对性的特点,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所在学校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要尽量搜集美术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以补充美术课本中的不足。同时,又要开发教材课程之外的资源。除了开发美术知识资源,我们更加要关注以美术教材为依据,美术教学创新资源的开发。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尝试观察、操作以及讨论的方式去设计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创作、设计作品、描述作品以及体会作品。虽然有时可能无法改变现有条件,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教师本身应博学、见多识广,并且要善于思考,更要有高水平的设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出高水准的学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主要以实践动手为主,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主要的角色,教师只是引导者。
2.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敢想、敢做
缺乏设计感,这要求我们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美术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艺术教育更具创造力。他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仅仅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工具主义美术教育思想是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和德国理论家里得为代表的工具主义,主要观点是,美术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健全人格。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艺术的本身或具有美感的作品、美感经验,而在于儿童能够更具创造力与敏锐性地将其在艺术中所得的经验应用于生活中任何可以应用的情况。学生刚刚才结束了孩提时期的幻想,保留了很多自身的独创性,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体现出他们自身的独创性,尤其表现在“设计·应用”领域,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所以上课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也可以让其他的一些基础学科在此视野上得到开拓。
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要采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从敢想到敢做的一个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创造力是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也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有效地鼓励、扶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可以更快、更好地发挥出来。例如,同一个命题作业,在几十张甚至上百张作业上,都能够表现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面貌及其特点的绘画,其中的某些特点,就显露了学生创造的意识以及他们的艺术才智,他们中的这些人都是可以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能及时地发现,因势利导、积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形成宝贵的个性特点。
郝文军在《论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一文中曾针对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以下三点:其一,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环境。进而提出要遵从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不同提问及不同寻常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予学生一个实践与学习的平台。其二,注重艺术精神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使美术课程教学显得更加容易、自然,也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其三,注重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就好比导游,其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流连,并告知他们每幅作品的起源、创作过程、创作者的生平等。教师在讲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进而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审美能力。
尹少淳也指出,为了能够让学生有足够激情参与到美术课程的学习和创作中,教师提问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例如,在“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通过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立体纸模型图片、录像或由同学们自主寻找一些立体纸模型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立体纸模型的色彩、造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改良方案,如“你们觉得这个立体纸模型的色彩协调吗?它的造型怎么样?如果让你设计,你会怎么想?”等,使学生从设计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这些谈论法教学手段,可以改变过去教师教学中独当一面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敢想、敢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作力是必须的,一个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发达,是以先进的生产力为动力。先进的生产力有赖于先进的技术,设计则带来新技术,促进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英国第一任女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就是曾经因重视工业设计并且将中小学美术课改为设计课而被两度授勋,她说:“我们的未来依赖于高效率的和富有竞争力的制造工业。设计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手段。首要的是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然而促进人们对设计态度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能很快完成,但是它又确实很重要,这是一项政府应全力支持的工作。”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几双手合作总要比一人之力要强。针对学生本性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安排每个小组成员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组”的划分,遵从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好是能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把具备不同性格、不同设计水平、不同技法表现、不同表达能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组合,这样的小组能够体现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可以使小组与小组之间产生竞争,而且每个小组中的成员之间也可以产生竞争。这样,细心的学生能够影响粗心大意的学生,会做的学生也能够影响那些不会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带动那些缺乏其想象力的学生。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为了整组荣誉,基本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很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概率。
为了能够避免出现讨论过程中看似表面热热闹闹,实则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传统教学为依据,创新教学理念为辅,将独立的美术学习立足于团队合作的学习之前,在讲解重点以及难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设计·应用”领域中,再次运用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确定“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学生动手能力教学模型及案例
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层面来说,学生学习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原理之后可以能动反映是其重点,动手操作才是其目的。所以,我尝试着建立“实践—结合—再实践”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新模式。
1.“实践”
实践是指在接触一节新的美术课程时,首先要亲身去实践预习,要明白这节美术学习新课的重点要求是什么、这节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以及它的重点难点又是什么,要让学生在课下事先收集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在上课之前为新课做好准备。如“发现与创造”一课,教师在课前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利用废旧材料创作设计的装饰品、小型日用品、小工艺品等供学生参考,同时在讲台上提前摆放各种工艺设计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预习、想去预习,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明白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开拓学生的眼界,“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所以,教师在上一节结束时就已经要求学生收集下一节课程的材料。
2.“结合”
结合主要包含学生与教师的结合、学生与工作材料的结合等。
(1)需要学生与教师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其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量通过一些语言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世界、发现他们身边的废弃物品,并且自己动手去收集、去创作,如蛋壳、瓜子皮、废旧纸箱、废旧光碟等。在课程导入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废旧品,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社会公德心的一次洗礼,不要觉得这样的“想”与美术课程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少了这种“大美”,再美的艺术作品也不过是垃圾堆里面凋零的玫瑰。
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其实也是在增强学生再利用废物设计强有力的动力。新课程开始时我们不妨先从欣赏入手。我们可以把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典型的废物利用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展示给学生,注意要多角度地选择作品,既要有功能性强的也要有艺术性的,既要有国际的也要有国内的,甚至身边的,让学生在这种欣赏中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增加学生想要去动手的兴趣。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框架中,以突出个人设计的主题、设计的名称、设计的思想、设计的材质、设计的功用等方面,但教师仅仅只是在设计框架,其中重要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尤其是在设计的功用上面,尽量不要太具体,只从根本上进行简单的框架即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点评时,教师应尽量多一些鼓励语言、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给学生敢于创作的动手的动力。
(2)需要学生与工具材料的结合
学生在明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自己创作时要能够充分运用手头上的工具材料,既然是“发现与创造”,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都能开展,要让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都能够动起来,通过各式各样的工具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
3.“再实践”
再实践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既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课外的实践就是通过课下作业让学生也能动起来;课堂内的实践就是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拿起手中的工具,进行再创造。如何能让课外的动手实践活动成为其他基础学科的调节、放松呢?这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既做到不耽误学生心目中的重点,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心目中的重点,这不仅仅需要教师有技巧地教学,还需要教师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
如“发现与创造”这节课,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去创造,而是培养一种思维,培养一种动手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动手去创造,养成一种动手的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利用你所搜集的材料创作一件生活用品或生活小装饰品。”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生活”,让学生创作一些生活实用的东西,目的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之中。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有成就感,更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同。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邀请父母或者生活中的小伙伴一起加入,这样将更具有创作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