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材,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添加对学生有意义的具体场景,并赋之予色彩丰富、情感饱满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抓住学生的内心情绪,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点,使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氛围能充分被学生所融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教材中的感性元素,用自己的丰富学识深究情感体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亲切的语言表达,用切合实际、切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手段去创设不同氛围的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妙趣横生地在创设情境时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进入到待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由此再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课堂中,创设情境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要激发起学生渴望的心理。教师在课堂中要如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得趣、在情趣中得理。
(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创造,是设计创造力的源泉和核心,也是设计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摒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中心点定位于学生,教师作为引导的辅助者帮助其构建学习架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中心定位于教师,并且对学生进行的是机械化的注入式、强加性教学。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学生通过双向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在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一边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和调整学习差异时,及时调整教学。教师的这个调整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和学习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社会更加注重教师的素质,对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摒弃以往刻板、固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所努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应该被摒弃,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进步,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和专业技能,学习最新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所学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www.xing528.com)
(四)促进师生双边活动
一个有效的情境创设最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有情”,即教师不仅带着课本,也带着感情进入教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应先对教材熟悉,要有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将带着情感线索的课程传达给学生,使得课堂充满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交互作用,需要教师发扬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并且需要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相容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学生只是单纯地借助外界工具把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转移到不同的地方,学生本人对知识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也没有自觉主动地对新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探讨与思索。所以,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理解角度、理解想法和理解能力,交流讨论学生的所知所想,创设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应及时交流,不要单方猜测互斥,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双边交流活动。所以,情境教学在课堂中要由单一面向全班的双向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丰富学生视觉感知
美术作为一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学科,学生所直接呈现的感觉与作品主要是通过自身认识世界的直觉的、形象的记忆。审美意识是人的本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清醒头脑、良好品质的人的最基本的能力。而直觉形象的记忆也就是感知能力的培养。一个人感知能力的培养,在幼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依赖于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培养感知力的过程需要孩子通过有引导的观察,大自然作为最自然、最真实的美术素材,加之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图案、美妙的音乐、多样的物种,是可以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呼吸、观察、发现、探究、思考的纯天然的“教科书”。因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美的场景、美的事件,需要教师善于用生活的趣味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
(六)增进学生课堂参与
有效情境不仅要求教师除了创设情境,也要参与情境。而教师参与情境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
教师创设情境是要带着一定的意识和目的的。教师明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舒适的氛围中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创设情境,不是教师作为其中的参与者,也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如果教学中,教师按照学习大纲完成教学目标,忽视学生,未让学生参与进课堂,那么情境的创设就失去它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情境教学或教学过程不能称之为教学。并且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思考模式、兴趣爱好等都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能忽略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