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教学原则
设计艺术教育是开拓思维的教育,想要深入地开展“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就必须遵循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开放性、灵活性。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是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设计知识的引导者,一堂课的好坏,有时会决定学生对于这一门学科的认知。因此,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重视设计艺术教育独特的呈现方式,避免一定的程式化。
1.自由原则
在对学生设计意识、理解能力的培养中,不能刻意地强调设计的最终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富有生动性、易于理解、创意无限。例如,在“美化生活的装饰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对装饰布的设计进行讲解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装饰布图案进行描述,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这种图案、它的特点有哪些、采用了什么方法等。对照着这些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插入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布,如床单、枕巾、窗帘、书包和一些服饰的图片,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存在着装饰布。从学生能接触的事物着手,必要时可以带一些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装饰布的特点,进而理解装饰布样式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一是抽象的形象,由于学生在教学中已经接触过了抽象艺术,所以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只偏重于对抽象形象的特点分析;二是具象的形象,这个表达起来就比较简单,可以直接让学生自己去列举他们在生活中或者在课堂上找到应用在装饰布上的具体形象。在介绍这些图案的组合排列时,教师不妨制作一些简单的小动画,如他们的展开方式、翻转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中的重点—装饰布对二方连续的应用。
除了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保证有可开拓的空间,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对轻松氛围的营造。一个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美术教学课堂,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指教师对课堂的放任不管,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领导者,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干涉、不阻挠,让他们彻底放开了去想象,往往这样的课堂是活跃的,是有生机的。
例如,在“美化生活的装饰布”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在对本课的基本知识点讲解完毕后,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即由他们自己去设计一块装饰布来对教室内单调的颜色进行调配,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进行。放开对课堂的掌控,将主动权交付给学生,这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听和看。学生对于完全开放的作业,显得非常兴奋。有的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进行不同颜色的变换,以此来作为自己装饰布的主要图案;有的学生根据之前所学过的美术知识,设计出心中所想的抽象图像,按照课堂中学习的排列方法,在作业本上进行装饰布的设计;有的学生对同一种图形进行冷暖色调的搭配,以此起到装饰的作用。在最后的课堂评价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由自己设计出来的装饰布感到特别满意。整节课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结束。由此可见,对自由的教学氛围的把握,是开展“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的基础。
2.指导原则
生动活泼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但也要注意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多变性。学生在成长阶段凸显出实践能力强但经验缺失的特点,在对众多设计艺术的了解中,难免会被一些外表华丽但脱离实际的设计迷住眼,对设计的认识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错过有价值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限制学生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充分体现设计艺术的自由;在教学思想上,教师不能因为自由而不加以重视,任由学生进行毫无意义的创作。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合作探究时,不是指教师可以松口气,不再进行管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不是对教师教学压力的减轻,反而是给教师套上了“紧箍咒”。因为在探究式学习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下,是教师对课堂的全方位调控,不仅仅是对课堂纪律的把控,更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意识的把握,是对学生意象的重组。例如,在“美化生活的装饰布”一课的教学中,课堂上知识的讲解只有几分钟,课堂中剩余的时间是学生的自我探究式学习和对课堂作业的完成,笔者在此期间所做的是,注意倾听学生的每个新鲜想法,观察他们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学生都能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作业,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过于注重对装饰布图案的设计,而忽视了它的可行性和完整程度,整幅作品显得杂乱无章。在注意到这一点后,某教师首先询问这些学生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肯定他们的想法,其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组合方式,接着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颜色太过丰富,没有凸显出装饰布图案的特点,最后给出改进的建议。学生听从了教师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了重新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幅创造性和审美性并存的好作品。
因此,对于学生在作业完成方面产生的困惑、表达的想法,教师要给出一定的建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在对学生的课堂作业修改过程中,教师有耐心,细心、及时地发现个别学生在设计上的“开小差”,把他们的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同时要有能捕捉好作品的洞察力,对学生突然爆发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把握,鼓励和引导他们朝这个方向继续前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对设计艺术进行正确客观的把握。
3.严谨原则
设计艺术的表达方式多样,有诸多分类,但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把握一点,不脱离教学实际,要保证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从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来讲,是指教师在对知识的把握上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对所要讲解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堂上讲解的每一处知识点,自己都已经深入了解和检验,不能信口雌黄,如果对于某个名词或设计把握的不是很准确,一定要及时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从教学设计上来看,要贴近实际,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教学重难点,对他们更好地利用设计来改变生活提供帮助,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的有趣性和生动性而偏离实际,将课堂变成游戏的天堂,学生虽然一堂课都过得很开心,但是没有掌握一点知识,这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设计。虽然设计艺术自身有一定的夸张性,但教师在教育中要适度地把握这一特性,因为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其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限,如果教学中过分地对某一事物进行夸大,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反而还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觉得设计是一门高深莫测的艺术,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对设计艺术教育本质的背弃。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注意说话的艺术性。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来自教师,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散漫,那么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意识、掌握正确的设计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都会产生不利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到设计教学中的严谨。(www.xing528.com)
(二)对学生的教育原则
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最快的时期,他们的心智由稚嫩走向成熟,对事物的理解也开始倾向于自我发现,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会比其他人更敏感,对世界也会产生个人的看法,不再听从父母和教师给他们灌输的内容。因此,他们会倾向于自我探究,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得到周边长辈和同学的认同,会去追求自己和大人的平等,要求他们尊重自己,这也是学生进入叛逆期的一个原因。结合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特性,在加强设计艺术教育时,要注意对学生采取以下两个原则。
1.坚持“教育、创新、动手”相结合
设计艺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中最具有活力和表现力的教学,正好对应了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原本应是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最佳时期,但是通过观察设计艺术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反而变得不愿意去探究和表现,他们对于设计课的反应平淡,甚至是毫无兴趣,作品也呆板、拘谨、没有生机。很多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能临摹就临摹,坚决不将其作为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追求作品的“像”,并将其作为作品的最好境界,但是又恰恰是因为“像”的难以表达,让他们更加不好完成他们的目标,继而失去成就感。
王大根老师曾说过:“因为‘画不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最大障碍。”其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对课程重点把握的偏差,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不重视,他们强调的多是绘画的技法和鉴赏能力,将设计课程等同于绘画课程,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就是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行了培养。他们重视一节课后产生的作品,而忽视了它们存在的特点和意义,甚至一些有着“怪异”外表的作品被当作反面教材,这样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片面地去追寻所谓的“像”。新课程的教育改革中提到,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但是,我国教育基本上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美术作为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副科”,其受重视程度显而易见。对设计艺术教育长时间的淡漠态度,导致的后果是设计课程变成了复制和拷贝课,而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开阔思维和启迪智慧。
想要加强设计艺术教育在中学美术教育的应用,就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审视“设计·应用”领域在美术教育中的原则与最终目标,改变现下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教条观念和错误理念。为了体现设计艺术真正的教育价值,教师必然要进行自身能力的培养,切合实际地开展教育教学,将课堂归还给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着力培养学生对设计的思考,以设计最终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教学实践目标。坚持将“教育、创新、动手”相结合,也会带动教师在新形势下对教育的思考,从而切实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2.鼓励引导原则
学生具有“冒险”精神,但也同时存在不安全的自身感受。有些学生会羞于表现自我,尤其是在需要进行自我表达和创作的设计艺术教育中。因此,想要更好地实施设计艺术教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对自我展示不再抵触和畏惧,为他们有效地进行设计艺术学习提供积极的内在推动力。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艺术的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设计艺术进行自我思考,尊重学生产生的想法,激发他们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兴趣。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因此在教学中对其的评价、欣赏和创作手段也是多样的。教师需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设定个性化教学,给予学生不同的关注视角,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挖掘他们的艺术天分。加强对设计艺术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观察环境时变得喜欢思考和发现,因为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再是被强制地灌输书本上没有“朝气”的知识,这一特点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喜爱。同时,它也为各个阶段的学生提供了适应他们的平台。相关数据表明,那些不被教师看好、发展较为迟缓的学生,甚至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艺术创作领域都展示出了其不同于常人的认知方式和表现方式,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这些学生在设计艺术中找到了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从来不是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这里的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思想的指导者。加强设计艺术教育,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我,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对自我进行探究,为学生营造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里的角色是对设计问题验证者和研究者。
遵照“教育、创新、动手”相结合以及鼓励引导原则,设计艺术教育在学生教育方面可以得到有效加强,这样的教育原则为更好地开展“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提供了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设计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助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