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设计模式的批判性过程取向
课程设计模式(curriculum design model)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课程设计和课程模式。针对“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拟定一门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形式或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包括广义层面的基本价值选择和具体层面的课程要素和实施技术安排,课程设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社会问题中心设计;课程模式指的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也就是说,课程设计模式是在一定课程观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策略,将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学习活动方式具体化的形式系统。
其实早在西周,中国就以“六艺”设为一套完整的课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又开了儒家《六经》。后又有宋朝朱熹提出《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习的标准课程和教材等。在西方,“五项竞技”是古希腊斯巴达最早的课程。到近代,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的需要。直到1949年,“泰勒原理”科学化课程设计模式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到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认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即教育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教育计划的评价。这样的“目标模式”可预期、有逻辑,但是忽视了课程目标外一些不易测评的目标,如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等。除目标模式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还包括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实践与折中模式、批判模式等领域。
英国学者斯腾豪斯建立在对泰勒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过程模式,他指出,教育应强调知识的内在价值,通过详细说明和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及原理来发展理解和反思的自主能力。课程设计应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过程方法和原理去实现美术课的价值,而不是根据预期去设定学生的行为。
此外,吸取了前两者经验的又一模式称为“情境模式”,主张以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方式体验我们所置身的某种文化结构,强调传播人文精神,发展具有社会价值的知识文化。提倡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和教师的特点,在单个学习进行教学,旨在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1969年发表的《实践1:课程的语言》中,由施瓦布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折中模式。他认为课程四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是实践性课程。将理论观点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的艺术称为“折中的艺术”,需要对各种理论观点剪裁、改形和重组,创造出适应实际情境的问题解决方法。它的优点是实践理性、重视学校本位,但从另一个方面走向了极端,对开发者有高要求。
最后,批判模式派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普尔认为,知识为政治服务,没有中立性的教育。他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这是谁的知识由谁选择?为什么要这样组织知识?并以这种方式来教?这对这个特定的群体是否有利?”正是考察了政治、经济权利与学生获得知识之间的关系,批判模式具有新视野和方法论,但却是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
以上每种课程模式各有利弊,情境式美术教学应“折中”以上课程模式,取长补短,遵循多元价值取向原则,过于强调知识的内在价值,通过详细说明和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及原理来发展理解和反思自主能力的观点,用好情境模式,以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方式体验我们所置身的某种文化结构的方法,结合实践与折中模式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确立一条通过“裁剪、变形、重组”的课程设计模式的途径。
(二)“情境”与“美术”双赢的课程设计模式
1.课程设计原则
第一,情境式教学课程设计就美术教育而言,应该在“情境”和“美术”两者间寻求平衡点,找到共同点,不可过分追求任一的极端,走向形式主义美术教育。因此,课程设计应遵循多元价值取向原则,联系美术与生活经验的关系、美术与自然的关系、美术与情感体验的关系。
第二,情境式美术教学内容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将学习内容化繁为简。
第三,学习内容要关注美术与生活、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情感的多元差异性,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弱化学科界限。
第四,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相类似,展示与专家解决问题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探索。
第五,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2.课程设计结构
课程设计环节包括导入、新授、评价和拓展。结构从输入到输出分为收集、处理、获得、保持、概括、动作、反馈七个层面,在课程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品格修养、实践能力的养成。
3.课程设计步骤
(1)分析三维目标
情境离不开教学内容,因此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创设情境,理清情境与美术课的构成要素、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等关系,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方法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情意结合。
(2)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可以是对学生的分析,抑或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包括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经验和学生年龄段的特性;对“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分析,包括造型要素、美术媒材、组织原理、制作技巧、情感体验等。
(3)设计教学主题
根据社会背景、教学内容等,设计所能突出课程价值和主旨的标题,如“叠罗汉—杂技团”,“叠罗汉”是课题名称,而“杂技团”是根据情境相对应创设的主题,即通过各种穿插组合方法将小人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造型组合。
(4)确立情境
“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实物、教具、音乐、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融于一种富有情趣的教学中,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习得知识和技能。
(5)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课程设计过程中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等。
(6)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在以上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有目的、合理地教学活动,如描绘、雕塑、拓印、撕纸等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步骤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不是亘古不变的,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步骤之间的关系。
(三)情境教学美术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看,情境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实的知识储备量、专业的知识技能,并且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教师只有拓宽了社会文化的广度,对主题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才能得心应手。美术重在艺术素养的传承,发展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文化角度来看,教师对情境的选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度”。教师要认识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读懂教材、参透教材的前提下,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从自主发展来看,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摒弃“一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情境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情境的选择应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化。
(四)课程教学过程及策略
1.情境化美术课程教学过程(www.xing528.com)
情境化美术教学基本教学流程包括确立情境及美术作品形式、收集资料、问题预设、创建关联、探究活动、教学示范、最后再次回归情境。因此,情境式教学应具备真实任务情境、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美术作品的选择则应符合时代性、人文性和多元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运用情境的基本策略,加深巩固学生对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其中,“嵌入式评价”应该着力于追求过程性、差异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阶段设置相应的评价量表、学习单及整体性档案袋评价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背景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强调美术教育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提供学生指引、帮助,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建构主义倾向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情境式美术教学将美术与生活、自然、情感联系起来,强调美术教学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适用于情境式美术教学。
3.创设情境的基本策略
情境并非单一的,情境的创设也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旨在促进学生对特定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基于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和五大原则,根据美术课的感性特性,遵循教学的导入、新授和评价三大环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九点常用于创设情境的基本策略,以及个别适用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基本策略。
(1)图片、视频导入情境
运用图片法是情境设置中最常用的一个策略,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图画、视频容易产生兴趣。用图片、视频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具体,同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图像识读,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
例如,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2课“恐龙世界”为例,某教师在三课时的引入中都采用了图片导入情境,具体如下所示:
情境一:第一课时为“有趣的造型”,引入部分用“看图片”让学生一起来认识图片中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再介绍恐龙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动物,它们生活了亿万年之久,却又不幸在距今6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了。然后询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一万年前的恐龙世界是什么样的?”从而揭示课题:“恐龙世界—有趣的造型”。
情境二:第二课时为“有趣的纹理”,通过播放上节课的视频片段,回顾绘画、制作恐龙造型的过程,从而揭示课题。
情境三:第三课时为“有趣的雕塑”,教师先引导学生鉴赏图片:公园、广场、社区以及马路上涌现的一座座造型各异、有趣别致的雕塑作品。有的是人物造型,有的是动物造型,还有的是抽象造型,其材料也各不相同,有铜的、不锈钢的、塑料的等。再次引导学生发言谈谈对雕塑作品的感受,从而揭示课题。
创设图片情境,学生通过看图,感受逼真的恐龙形象,然后讨论一万年前的恐龙世界是什么样的,成功引起了学生好奇心。
创设多媒体视频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视频回忆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学习内容,通过情境再现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看得真切,感受真切,从而迅速提炼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顺利引入新课。
最常见的图片导入,让学生说说对这些雕塑的造型特点、有何感受,学生观察对比图片后,可以对雕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揭示课题,进而一起来学着设计一个有趣的雕塑。
(2)“实物”演示情境
“实物”演示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新生事物的具体内容,在“造型·表现”领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图像的特征和变化等。如事物的具体结构、造型特征等要素。
(3)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语言,不仅能营造宽松活泼的气氛,也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投入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创设和教学主体相关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在情境中用节奏和旋律启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表现美术,使学生从听觉上获取和体验美感,培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入情入景,从而对教学的理解更具体。
(4)表演体会情境
蒙特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尤其是在动作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将得到放飞,唤醒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蜻蜓带我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想象小朋友乘坐蜻蜓时的情景和动作表现,了解和掌握创作的基本方法”。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蜻蜓带着小朋友飞翔的情景”,难点是人物动作神态的想象与刻画。在教学过程中,某教师请几个小朋友把桌面当作蜻蜓的背,表演示范“假如你坐在蜻蜓身上会做什么动作、拿什么东西、有什么表情?”学生表演得不亦乐乎,其他同学也看得印象深刻。之后的作业程序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5)故事营造情境
故事营造情境是运用故事创设情境,进行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运用故事作为载体,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实践创作。其真正意图并不旨在形式的创新,相反,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身体会,通过故事这样的载体,让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美术学科的“寓教于乐”,更深刻地记住课堂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在提高了学生绘画积极性与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
例如,在“大嘴哭了”一课的教学中,故事情境的创设是从头至尾的,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以视频形式改编串联的大嘴的故事,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难以进行课堂学习笔记,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失去注意力。因此,在美术课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习惯,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尤为重要。蛀牙后脸部痛苦的表情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也十分困难,通常孩子们平时画的最多的是程式化的脸,而对于痛苦的表情观察和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结合生活经验教育学生要保护牙齿、宣传防止蛀牙、关注教学的同时,也通过讲故事、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表演牙痛时的表情,结合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牙痛时的表情特点,体验蛀牙带来的痛苦。
正是因为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触发他们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从而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了解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养成爱牙、护牙的好习惯。
(6)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的主体是问题,载体是情境,没有问题的情境,则无法满足学生美术学习的要求。没有情境的问题,不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用问题创设情境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提出指向明确、适宜学生学情和认知特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师生互动是创设这一情境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可以使后面的教学内容更具新奇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7)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有多大,学习就有多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每天都接触生活这个大课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子进入课堂的,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在钻研教材时,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中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寻找生活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关联,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相似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自己经历和感受,从学生单纯地机械记忆到学生有意义学习,还能将生活与学习有机结合,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感悟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8)实验引导情境
创设实验情境,在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中多用于实验导入和学生尝试阶段。实践是得出真理的唯一途径,学习需要学生以事实为基础,最终培养学生观察和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运用实验引导情境可以激发兴趣,引发情感体验,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在实验中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9)教学评价情境
除了知识技能,美术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每节课的课程结束时,以情境为主题的作品发表会,可以检查反馈学生的这些能力。“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同于一般平面绘画作品,所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评价情境可以选择让学生在作品前自己介绍创作作品的想法和制作灵感来源,可以给作品起名字,或畅谈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和学习体会,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评价时渗透文化理解等。
例如,在“恐龙世界”这一课的设计中,采用了自评和小组集体评的形式开展评价活动,弱化知识和技能评价,强化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要求,如把“有趣的纹理”“纹理美观、疏密结合”的技能评价要求用“绘画出色”加以概括,增加“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善于思考”的评价要求,把以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对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的评价;再如,“有趣的雕塑”教学中的评价,在原有的知识技能评价基础上,突出“合作探究、配合默契、积极参与”评价点,把小组合作精神的体现也纳入评价的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合作、情感态度和综合能力等评价。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