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分为认识论和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师生观,以下主要从认识论和知识观、学生观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从认识论和知识观来讲,建构主义理论源自哲学的认识论领域,其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即认识主体并不直接接近外部实在,而是“通过应用与生俱来的基本认知原则(范畴)组织经验来发展知识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哲学的认识论观点应用于儿童心理学领域,建立了相关理论“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强调主体的一切知识源于双向构建,此观点要求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自己构建知识。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相比,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喜爱。而在实际的美术课堂中,时常发生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的现象,若没有兴趣,学生也就没有学习动机,更难以达到教师期望的学习效果。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动画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基本上每个学生对动画都有不同程度的喜爱。动画艺术使静态的美术作品“动”了起来,把天马行空的故事、丰富多彩的造型表现手法、极具感染力的角色动作和音乐结合起来,在最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观的视角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意义建构,其主题思想为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者的内在改造和调整完成;二是社会性,其主题思想为学校学习其实是一种社会性学习,不同学习者对世界的理解会构建不同的知识,而学校及社会家庭等社会生活能提供不同学习者知识的交换,完成学习者的二次知识建构;三是情境性,这里的情境性指的是把学习的知识点和一定的真实情况进行挂钩。
优秀的动画其创作源泉一定是对生活中的素材加以提炼和加工,其中的人物、语言、故事等来源于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如果对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已有知识相结合,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从认知心理学出发谈动画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这里主要的理论支撑源自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维果茨基关于语言和言语的理论中,提到以下两个语言对认知发展功能:一是在文化传承中,成人将生活经验和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经由语言传递给青少年;二是青少年运用习得的语言作为工具用于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到,在成人和青少年沟通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一架关键的桥梁沟通着彼此,起到了沟通和传递知识的作用,这座桥梁是否通畅,决定了成年人和青少年沟通的效果和效率。基于动画语言由成年人创作,而又被青少年广泛接受,其无疑是两者沟通的恰当“语言”之一。(www.xing528.com)
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而第六个阶段(即青春危机期)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画语言能在短时间内传达大量的视觉信息,包括线条、色彩、明暗、光影等,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尽可能印象深刻地记下大量的信息,这无疑是美术教师最好的选择之一。
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共同作用的结果。美术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动画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其内容、形式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与学生的生活接轨。
1.动画艺术是学生接受文化的有效载体
动画的内容来自不同时间、地域、民族,其娱乐性的外表下暗含着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历史知识等。每个国家的动画都带着自己国家的民族特色,将动画艺术导入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国乃至世界文化,使美术教学更加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是学生接受多种文化的有效载体。
动画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实际上打开的是和世界沟通的桥梁,世界各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将其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作品之中,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传递了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借鉴这种形式,无疑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