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美术教学创新策略:造型与表现

探索美术教学创新策略:造型与表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在“造型·表现”创作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因此,在这一课程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各个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种活泼、开放的“开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经验的尝试,形成适合“造型·表现”创作课的“开发式”基本模式的变式,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探知探知环节贯穿于“造型·表现”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由感性升华为理性阶段的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

探索美术教学创新策略:造型与表现

(一)“开发式”教学模式在“造型·表现”课程的变式

1.对“开发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模式是基于某种教学理念,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很多专家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对搞教学模式,认为构建教学模式会束缚教师的思想和实践;但也有很多教育人士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创建教学模式对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以及自身教学水平也是有好处的。“开发式”教学模式也是在前人教学经验认识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对现代艺术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在美术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中建立起来的。这个模式的教学程序表现为感受—赏析—创作—评价四个环节的流程,每一个环节分别对应着学生不同的潜能开发,如感受即审美需要的开发、赏析即审美经验的开发、创作是指审美创造力的开发,以及评价即综合审美能力的开发四个潜能的开发。每个环节都是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下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开发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深入地、系统有序地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科学地、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本来就有创造潜能的,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把每一个儿童的先天性、潜在的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就应该去当好这个“开发者”,而不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当个“灌输者”。

“开发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开发为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二是强调学生在课内审美活动的全程性,从感性的“感受”出发,经有理性指导的欣赏(即“赏析”)做好创作准备,然后是学生大胆“创作”,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作业,以巩固、深化学习所得。“开发式”教学模式最关注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审美创造力,而审美创造力又以审美需要、兴趣为动力,以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掌握为基础。根据“开发式”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这个模式遵循五项教学原则,即审美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发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这一教学模式基本上放弃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结构,尤其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将个体学习与交往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适应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

2.“开发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变式

“开发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的,基于现在学生对于美术创作课兴趣的缺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个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创造技能,以提高他们的主体性创造能力。在实际的“造型·表现”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开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等结构框架,怎样使这一创作课达到感受—赏析—创作—评价四个环节的流程要求呢?如何在“造型·表现”创作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因此,在这一课程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各个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种活泼、开放的“开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经验的尝试,形成适合“造型·表现”创作课的“开发式”基本模式的变式,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在这一变式的过程中,由于“造型·表现”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这一模式的某些要求予以变通,采取了感受—探知—表现—展评的四环节教学程序结构。

(1)感受

“造型·表现”课程属于创作活动课程的一种,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创作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但首先需要的是,从学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使学生的审美逐渐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上升,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逐渐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如美术教育发达的美国认为,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这样,并为下一步自主探索打好感性认识基础,最终达到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在感知环节阶段,需要在教师正确的主导作用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自主地去感受,大胆地去想象和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7课“色彩与生活”时,首先,某教师以一段色彩感极强的油漆广告视频引导学生去感知色彩。同时,在他们获得感知信息时,带着教师激昂的伴调,从而使他们感受体验到丰富的色彩生活,感知生活的色彩美,并对本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因此,通过感受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从而使他们能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2)探知

探知环节贯穿于“造型·表现”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由感性升华为理性阶段的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感受环节后,就需要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作用,根据自身获得的新旧认知和经验,进行一种自主探索创作活动。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在初步感受和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兴趣,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而对审美创作的一种探知活动,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习过程。

在“造型·表现”创作课上,探知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满堂灌”,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习主体学生,教师仅是充当一个指挥者、开发者。如果学生在感知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熏陶,在探知过程中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就会越来越缺乏学习兴趣,在进行创作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做到适当的引导,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知创作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在学生审美感知后,在下一个阶段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情境法、观察分析法、游戏法、讨论法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后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和理解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更好地独立自主地进行创作。例如,在“色彩与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主要采用了问题情境法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知识,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加深学生的认识深度。在学习色彩明度知识时,教师给出不同时段的天空图片,并提问:“天空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感受和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又如,在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3课“用装饰色彩来表达”的教学中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生活中的装饰色彩,激发学生的探知能力。

(3)表现

在“造型·表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探知学习后,基本了解并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创造能力,进而为自己能进行高层次的审美创作和表现活动打好理论基础。表现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通过自由的表现去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构思、自主创作、传达观念、表达情感,反对模仿教师的范作和同学的作品,重在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个别指导,使之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生活且有内容的生活化作品。在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线条、色彩、绘画等知识的基础上,加之学生自身的审美潜能,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在创作表现时都会表现得非常激动,具有高涨的热情,他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以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4)展评

课程设计上,注意了学习的反馈和强化,开展评价。展评环节是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后,运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的一个评价。它的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而是对整堂课学习的一个反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予以肯定,对某些作品的不足用启发式、鼓励式的方法予以暗示,反对批评、斥责和讽刺。通过展示和评价,巩固、加深学生学习所获得的审美知识情感体验和创作经验,并激发新的审美动机和审美兴趣。

“开发式”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只要是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都是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在不同的目标要求下,及时调整模式,选择恰当的模式完成教学目标。(www.xing528.com)

(二)如何提高“造型·表现”创作课的教学效率

1.创设教学情景,激活课堂

在一堂美术创造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激活课堂。通过这种有效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大胆想象,开发思维,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帕尔默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诚实的方法可以用来精确地评价多元化的有效教学,就是身临其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情绪,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气氛。教学情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程序过程中,可以是课堂的开始,上课中或课程结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认知学习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才有了意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符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认知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激活课堂气氛。

那么,在“造型·表现”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来激活课堂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具体总结出四种教学情境,即创设问题情境、视频互动活动情境、具体游戏环节情境、教学内容模拟情境。其中,问题情境法就是教师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并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法可以贯穿于整堂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激活课堂气氛。视频互动活动情境是指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感受并开发思维的一种教学情境活动。例如,在“色彩与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利用了一段色彩广告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视频活动中去感受,活跃课堂。具体游戏环节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设计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2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时,某教师通过贴图游戏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思考,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知识。教学内容模拟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需要设定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要素,在实践中去应用和探索,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使课堂气氛逐渐达到高潮。例如,在“色彩与生活”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纯度色彩”的相关知识时,某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准备了一篮子蔬果供学生挑选,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巧用多元教学,激发创作兴趣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教学的中心时而在教师,时而在学生。即使在同一节课内,教师也不一定是完整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而可能是在这一教学环节采用这一模式的某些部分或成分,而在另一教学环节采用另一种教学模式的某些部分或成分。因此,教学过程的变通性使得具体的教学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同时也使得教学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发展性。同样的,“造型·表现”创作课教学过程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环境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心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灵活、多变地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独立自主地去动手创作,表达思想情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则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被迫学习的境地,学习不但没有效果,还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身心伤害。由于在“造型·表现”课堂教学实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创作时表现得无所适从,提不起创作兴趣,经常会有学生交一张白纸作业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丰富课堂。笔者根据自己的实习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两大类型方法:一种主要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演示法;另一种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游戏法、讨论法以及研究性学习法等。第一大类型的方法主要简单地以教师教导为主,学生接受性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第二大类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性地学习,发现、解决问题,产生持久兴趣。其中,游戏法和讨论法在这种创作课上运用得比较多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曾认为,儿童最喜欢的是游戏,我们就要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去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巧用了游戏法,通过游戏使学生轻松、直观地学习手绘线条知识,丰富活跃课堂。又如,在教学“用装饰色彩来表达”一课时,某教师多次灵活运用了讨论法,以小组讨论为主,也有师生探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学生理解装饰色彩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材料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表现的“造型·表现”创作课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感悟艺术创作作品的机会,教师授课应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授课,借助多方面的学习材料,引导和创造浓厚、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对于一名美术教师来说,要善于把握和运用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深入挖掘教材本身所蕴藏的容易引发良好课堂气氛的环境因素,是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条件,最终使学生得到审美、思考、鉴别、判断等体验,避免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独角戏,提高教学效率。

在“造型·表现”活动创作课程中,我们应该多方面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白板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直观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某些学校,其美术教室也专门配置有多媒体电子白板,通过白板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每一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更加便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率得到最大优化。在美术创作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忘带学习工具的现象,这让教师很是烦恼。因此,有的教师建议,一些基本的美术工具由学校集体购置并保管,而其他材料,尤其是手工制作和设计方面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废旧材料,需要学生平时进行发现与积累,教师应该从学期开始就让学生注意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可用材料。这样,不仅为学生的创作活动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又能让学生关注生活,逐渐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能力。这些能保证学生顺利、正常地参与美术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全方位、欣赏性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全面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每位学生一般都有自己比较突出的地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要求教学采取相应的学习效果及其评价方法,在“造型·表现”课堂教学展评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画得不好,但作品构思可能很有新意;有的学生虽然画得不够理想,但尽其所能,学习态度不错;有些学生的作品也能出现一些偶发效果等。针对这些学生,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了解,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性的评价,进行全方位、欣赏性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以被评价对象学生为主,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集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会于一体,互相沟通,使整个教学更加和谐,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校和社会合作,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的现实状态下,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它的提出是教育目标从杂芜转向明晰,回归到儿童自身的发展,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课外美术教育活动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外美术教育是指在美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之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美术第二课堂、校园艺术节、艺术小人才比赛、美术竞赛活动等,它与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是教学体制的有机构成部分。广义的课外教育范围外延更为宽广,涵盖的面更大,除了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社会活动、家庭教育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的紧密关系。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早已麻木的审美感觉带来了一丝清凉和陌生的感动。因此,课外美术教学活动是造就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美术教育再表现、再实践、再创造的有效手段。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打基础,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得成果的途径”。即学校的美术教学水平是为课外美术教学打基础,而课外美术教学活动也给学校带来活力、成果和荣誉,同时又会推动、促进课堂美术教学的改革和提高,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于现实体制发展的特殊情况,两者处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发展,美术教师应协调好两者关系,谋求最佳结果。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再创造,形成课堂美术和校外、课外美术活动的优势互补,共同发挥美术的显性和隐形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