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以后,在“造型表现”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发现总结出以下三个具体的问题。
第一,由于很多学校受各种美术教学条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美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有一定的困难,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来教学,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让人们感到美术课教学只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感觉新课改仅是换了教材而已,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这样,使得新课程美术教学并没有落到实处。对于“造型·表现”这一基础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受各种教学条件的影响较为明显,其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美术课程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美术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已失去了其育人的本来性质,大多数学生随着年级增高,对美术课的兴趣和作业完成情况呈下降趋势,教学越来越难管理,为此,美术教师也非常苦恼。教师只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放在一边,这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差距,也是他们对美术课兴趣大大降低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以前传统的主要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特别是对这种没有升学压力的美术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学生越来越不爱思考、好模仿,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越来越差。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在“造型·表现”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不情愿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并没有主动地去学习,在真正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创作的时候却又不知所措,没有兴趣,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做什么。这个也是教师最为揪心的,最终将导致课堂作业的效果下降。(www.xing528.com)
第三,“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整个美术课程教学的基础,其内容丰富、涉及层面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虽然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但其课时少,由于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一些学习内容很难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实施,教师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加之美术课又是副科,在学校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种循序渐进,学生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学习,教学效率低。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训练和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对美术缺乏兴趣,不想去学习和创新。所以,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其他几个学习领域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这个基础,就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创造活动。
我国中小学课堂授课大部分采取的是严谨的准备,一环接一环地进行教学,追求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听课、讲课都讲究形式,而容易忽视实际效果。很多“优秀”的课,都以形式丰富多彩,讲得细、讲得全、讲得稳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