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
1.情境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科中关于“情境”的界说看法各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辞海》对“情境”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某种活动时,社会环境会成为人们产生社会行为的直接条件。”从心理学视角看,学者詹姆斯·兰格指出,情境可调动个体情绪,刺激引发外周生理变化的感知,发挥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刺激个体心理变化的作用。从教育学视角看,《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的定义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促进智力发展的一种环境和背景。”
综上所述,情境是影响个体行为、产生情感变化的具体环境。
2.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吴志贵老师则认为:“情境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
尽管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大致分为情境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方法两大派别,但是就其核心内涵的理解都是相同的。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创设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素相符合的具体、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促使他们在愉悦建构认知过程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只有引领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情境教学的要素
1.以“美”创情境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情境创设,教师只有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建立与人类生活、自然风光、社会现象等原始资源的联系,筛选加工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素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活化教材,扩充教学内容。美术教学不是从客观意义的角度授予学生美的“价值”与“用途”,而是在精神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对美好世界的探索状态。美术学科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美感,教师如若再凭借音乐、动画、视频等美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的再现、拓展或补充,加之美的语言如文学、诗歌朗诵等形式渲染情境,可帮助学生在视听觉作用下获得美感,形成审美体验,建构多方面折射的“审美心理场”,正如南北朝时期宗炳提出的山水画“畅神”说一样,在美感愉悦的状态下,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2.以“情”为纽带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的“情”是一种主动的动机系统,立足于教学的情感层面,解决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逐步完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自我发展”变化过程。所以,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入情”“入境”燃起学生对于教材本体的关注,改变传统美术课堂片面地关注知识传授多少的状态,在愉悦情绪的作用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入思”“入理”的教学层面。在美术教学中设置适当的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情境有利于学生调动情绪进行模仿与创造,将抽象的知识讲解融于具体操作的活动中,间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个双向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外部操作活动的内化与内部抽象符号的外化互动关系,以“情”为支撑点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3.以“思”为核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做一定程度的思维引导。思维活动对人的认知与情感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支配作用。因此,情境教学站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考虑教学,提出以“思”为核心,强调消除“惰性”的思维培养。学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拥有不同的逻辑方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批判性地鉴赏美术作品,辨别“美”与“丑”。理解美的实质需要大量的练习、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对教材中的情境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获得分析、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基于学生活动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下思考问题的优势来实现逻辑重构。
(三)应用情境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先决条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对初高中阶段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50%左右的学生能在30分钟内集中精力,80%的学生表明自己会在上课走神。由此可见势态之严峻。倘若教师在学生30分钟内集中精力的有效时段,一味地以枯燥无聊的讲授模式传授知识,则会出现学生疲惫感增强、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情境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经验,利用多媒体平台调剂课堂,将直观性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最优化,激起学生在情境中对某一知识点进入深度关注的有意注意。
2.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审美个性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强调在此过程中个体审美判断的价值。不同的学生,因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受教育经验、情感个性等社会背景不同,造就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体味与理解也不尽相同。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如跨学科创设音乐情境,激起学生联想画面,感受作品中的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体会画面中的美,促使学生的情感与美术家所表达的情感之间产生内在联系的“开放性共鸣”,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大胆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情感态度,发展审美个性。
3.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www.xing528.com)
汤姆·安德森认为:“隐喻是一种象征符号的转换,是指某一事物(诸如视觉图像、音乐之类)能完全表征另一事物。”情境教学通过运用隐喻,把教学内容放置于多媒体、音乐营造的具体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将各种感受综合开来,在为学生留足一定思维“孵化”期的基础上,开放地、关联地、多途径地唤醒或启迪智慧,使学生充满热情又客观地对待美术学习,顿悟或者对事物产生更深的认识,最终锻炼创造性思维,实现艺术创造。
(四)美术课堂中进行情境创建的策略
1.创设渲染情感氛围的音乐情境
《义务教育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欣赏·评述”模块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出了这样的陈述:“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里的“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包含了音乐在其欣赏结构中所包含的作用与意义。《文心雕龙》中指出:“人的感情不是固定的是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的。”审美活动就是欣赏者独立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的过程,是理性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相统整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学生留足感受教材美术作品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音乐的音色、音调、节奏、旋律与美术的线条、色彩、构图等组织要素具有同构性,利用音乐的抒情功能可建构学生对美术作品、风格、流派、意境等方面的把握。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提道:“通感效应是创设音乐情境进行美术教学的理论依据,发挥心理通感效用,可密切音乐与视觉空间智能之间的关联。”在教学时,教师要细致分析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音乐作品,在情境的渲染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对画面的感受力、创造力与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画面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留白之意,教师可配以古筝曲《平湖秋月》引发学生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的一叶舟、一钓翁、几道波纹展开联想,体会其雾气茫茫,天水相连之境。在欣赏列宾油画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提示学生联系作品背景,仔细观察纤夫劳作下不同的表情姿态,学生在“哎嗬……”有力度的节奏韵律以及强烈鲜明的曲调中,感受纤夫沉重的脚步由近及远,哀怨但又充满力量的声音,理解画面所表达的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背景音乐的播放时间、音量的把握与调节,切勿因融入音乐而喧宾夺主。
2.创设升华情感体悟的文学情境
美术让语文更直观地展现,语文又让美术更有厚度。新课标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使用恰当的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情感的升华,此时教师可从语文学科出发,采取“名人效应”策略,带领学生阅读名人书信,朗读名言名句、诗词歌赋,陶冶学生情感。
例如,在讲授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色彩的联想”时,某教师先比较色彩的冷暖、相邻、对比,然后引用闻一多《色彩》中原话进行总结:“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所有的颜色。”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创设升华情感体悟的文学情境时,教师需要注意,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在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引用与之相适切的诗词歌赋、名言名句,突出知识点;引用名言名句、诗词歌赋不能过深,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宜;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名言名句、诗词歌赋讲解不宜精,只需点拨引导,让学生配合感悟教学内容,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创设丰盈视觉形象的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视频资料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超越时空限制,创设虚拟场景。其二,展现事物现象的实质特点及流动过程。使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要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搜索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素材资源完成情境再现。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春天的畅想”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迅速带入甜美清新的春天情境,某教师播放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春天场景片段,在具体环境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悟。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可收集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画视频等素材来发挥将抽象难懂、历史背景久远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转化为形态化信息再作用于学生的优势。又如,在欣赏伦勃朗作品《浪子回头》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作品当中独特的光影效果,某教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一代宗师》片段创设情境,消除了学生对于画家绘画语言的陌生感,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该教师提问:“你们认识八卦掌传人宫若梅的扮演者吗?老师在影片中截取的图片人物右脸颊在光源的照射下阴影处呈现倒三角,这个倒三角在《浪子回头》中也有体现,究竟倒三角与画家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然后讲授:“我们观察《浪子回头》中父亲的右脸颊在眉骨和鼻梁的投影,以及颧骨暗部包围下形成类似倒三角形的光斑,这种明暗光影的处理手法不仅强调了面部线条,同时还将人物饱经风霜的神态、内心迸发强烈父爱的包容感显露无遗。如同刚才我们在电影《一代宗师》中看到的章子怡所扮演的宫若梅一样,在美丽外表之下传递出学武之人的坚毅个性。”
在美术教学中,视频播放过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导致课堂过度娱乐化,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在教育实习中获得的经验,认为课堂播放视频时长的标准应为以下几个:一是导入环节的视频播放长度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1—3分钟最佳,否则将影响后续环节进度;二是新授环节的单个视频播放长度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3—7分钟最佳,此环节与导入环节简短播放视频揭示主题的目的不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化解疑难、扩充知识;三是一整堂课视频播放长度应控制在5—15分钟之间。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挑选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视频,还要注意视频大小,必要时利用电脑软件剪辑重组视频,以达到教学目的。
4.创设内化审美能力的角色扮演情境
角色扮演是有益于触觉认知型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有效策略,符合学生的具体操作运思心理。从美学视角看,角色扮演吸纳审美移情理论,通过调动自身直觉体验参与模仿建构认知过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表情、肢体与道具服装,间接建立与艺术家的联系。按照表演形式的不同,将此划分为艺术家角色的模仿和作品角色模仿两种类型。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角色形象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学生表演技巧的准确性,而忽视调动感官刺激学生记忆美术作品的意图。
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当艺术家的身份,演绎其生活故事,进而了解其创作动机和意念;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教师可利用其画的故事性情节,以游戏性话剧表演形式,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师讲授,使学生走进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策划此活动时,教师可要求13位同学分别扮演画中的13个人物,肢体、动作、表情完全模仿画中的形象,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感触形象、作品,这样可以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由于活动情境中学生情绪往往比较高涨,容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帮助学生制作或选择好扮演服装与道具,预设好课堂活动时间,课中适时引导、灵活把控,才能在精心预设的同时实现动态的生成。
5.创设深化知识理解的对比情境
对比情境凸显以“思”为核心的情境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既区别又关联的比较体放在一起,辨别异同,寻求规律,从而弄清比较对象,在观察、对比、推理、联想中更为清楚地掌握知识点,有效深化情境体悟。在赏析美术作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使课堂教学更具层次性。例如,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环境中,引导学生抱着好奇的心态直观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将这种思考方式“授之以渔”,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固化记忆,营造轻松、减压、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在创设对比情境时,教师应注意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甄选与教学目标相联系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深层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