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味道十分鲜美,炒菜、做汤时,人们都喜欢放点味精。
“味精”是用什么做的?对人体有什么好处?食用多少合适?吃多了是否有毒?
“味精”也叫“味素”,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常用面筋或大豆为原料经化学加工制成。面筋、大豆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人们把它们放到稀盐酸中煮沸数小时,使所含蛋白质水解,变成各种氨基酸,然后把溶液在低压下蒸发、浓缩,加入碳酸钙和适量的石灰,除去过剩的盐酸,再加入酒精,这时谷氨酸就以谷氨酸钙和氯化钙的复盐形式沉淀出来。把沉淀分离,溶解于水,再加入碳酸钠,蒸浓,便得到白色谷氨酸钠结晶体——味精。
谷氨酸钠能水解成谷氨酸,谷氨酸是氨基酸中的一种,它具有强烈的鲜味。据实验,味精用水稀释3000倍后,仍有鲜味。谷氨酸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因此味精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炒菜、做汤时加点味精,会使汤菜更加鲜美,因此能使人增加食欲,诱发消化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味精又有补充营养之功。(www.xing528.com)
有人认为味精吃多了会中毒,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保健组织和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早已确认,长期食用味精不会中毒。人的大脑组织能氧化谷氨酸,所以食用味精有利于改进和维持大脑的机能,使精神振作。对神经衰弱以及改善神经有缺陷的儿童的智力均有一定疗效。味精还可作为药剂来使用,医疗上常用口服或静脉滴入的办法治疗肝昏迷病人。因为谷氨酸钠和血液中过多的氨结合成谷氨酰胺,可以使肝昏迷病人症状迅速好转,血氨值下降,很快恢复到清醒状态。
不过,使用味精应特别注意温度,注意烹饪方法。烧菜时,不要过早地放入味精,如果烹调加热至120℃以上,谷氨酸钠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减退,还有轻微的毒性。所以炒菜、做汤时,应在临出锅时放入,且不要把它放在加有碱或小苏打的菜中,以免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
至于味精的用量,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6克,否则可能产生头痛、恶心、发热等症状。过量食用味精也可能会导致高血糖。另外,味精也不是越多越鲜,炒菜、做汤时,放适量味精,能起到增鲜作用就可以了。味精放多了,反而会感到舌头发麻,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