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和文艺复兴:欧洲的创造力与多样化

智慧和文艺复兴:欧洲的创造力与多样化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大利为文艺复兴中心,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基督教思想和专注主义在欧洲思想中占主导地位长达1000多年,基于此,紧随而来的文艺复兴在艺术和哲学上突显出了丰富的创造力。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但它反对基督教对文化和思想施加的许多限制。在此,我们选择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不同的思想家以此表现这一时期多样化的思想。尽管欧洲文艺复兴大都与意大利最为密切相关,但下面两位思想家均来自于法国。

智慧和文艺复兴:欧洲的创造力与多样化

像所有历史时期一样,欧洲文艺复兴也没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日期,对此,目前业界也尚未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包含15、16两个世纪。意大利为文艺复兴中心,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基督教思想和专注主义在欧洲思想中占主导地位长达1000多年,基于此,紧随而来的文艺复兴在艺术哲学上突显出了丰富的创造力。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但它反对基督教对文化和思想施加的许多限制。所以说文艺复兴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折中主义,在此过程中它表现了巨大的包容性,这对研究智慧非常有利。如果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是从上帝转向人类的话,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对智慧研究的着眼点也是从上帝转向人类。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解读智慧时比较强调其与神祇的关联,出现这种状况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尽管在复兴期间智慧与神祇的关联并没有完全消失,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则更强调人的智慧,有些人甚至认为智慧与神毫无关联(仅仅强调人的智慧)。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时被称为“人文主义思潮”,这反映出人们思想从神到人的转变过程。在此,我们选择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不同的思想家以此表现这一时期多样化的思想。

若望·皮科·德拉·米兰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一直孜孜不倦学习。他学习了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并著有一些重要的作品。皮科一直在试图找一个新思路,以便汇集前人一切有价值的见解。皮科31岁时就英年早逝,他所有的理想抱负也随之付诸东流,但皮科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论人的尊严》(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是皮科的代表作,书中涉及许多名人。所有困惑都蕴含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智慧均来自东方,从东方传播到希腊,再从希腊传播至此”。34此外,这种智慧在本质上十分深奥。此处,皮科以毕达哥拉斯拒不写下自己最重要的教义为例阐明了这一点,对此举动皮科也非常赞同。皮科凭借一己之力写下《论人的尊严》一书,是为了帮助自己免受异端罪的指控,所以在此书中摩西的角色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以体现他对基督教的忠诚信仰。然而,皮科对摩西权威的崇拜出现了惊人的转变:“上帝的摩西不仅从上帝那里得到了法律,同时还获取了一个真实且神秘的法律解释权,关于这一点,皮科在他留给后人的五本书中做了阐释。”35这里,智慧并不为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人身上都有获取智慧的巨大潜力。皮科将智慧视为魔法,这或许是最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下一章中具体阐述魔法,所以在这里我先简单地提一下,皮科承认魔法有不同的类型。皮科竭力强调他所谈论的这种魔法,即“就好像是仁慈的上帝从智慧的藏身之地将魔法的力量分散到世界各地”。36但皮科做这些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他另一个别有用心的动机是:没什么可以比不断思考上帝所创造的奇迹更能打动人心从而开始信仰宗教、尊崇上帝。37

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造物主,这一说法并不新奇。然而,在此我们必须搞清楚一点,即皮科在此谈到的认知主要是指那些在本质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经过多年的冥想思考而不是靠实验获取的。这种知识能够使人们深入了解世界的本质,因此它带来的力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魔法。

尽管欧洲文艺复兴大都与意大利最为密切相关,但下面两位思想家均来自于法国。同皮科一样,查尔斯·德·波富勒斯(Charles de Bovelles)也是一位折中主义者[通常以其拉丁语的一个称谓“博维尔”(Bovillus)闻名]。他的著作《圣人之书》(Book on the Sage)于16世纪早期问世,该书借鉴了许多不同的传统。对他而言,获得智慧其实是一个转变过程。智者是完美无瑕的人类,而且因为人类优于所有其他物种,所以明智的人才是有用的“地球之神”。38智慧的本质即知识,但知识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智者不仅仅探求世界的运作之道,还会寻求自我认识。最终,智慧的两个方面似乎融为一体:“探究灵魂的知识本身,人类就会了解知道世间一切事物。”但是到此故事并没有结束:“通过认识天使和上帝,智者会将其扩展为对宇宙的认知。”39尽管智者通常大智若愚、虚怀若谷,生活社会的边缘。但如果他们没有与世界完全脱节,智者将会是十分理想的统治者:“他有能力治理好国家,因为他通晓万物,并且会尊重自然秩序、社会等级,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所长。他进而可以维持平等和正义。”40不难想象,摩西一定赞成这些观点。

每个人都有成为智者的潜能,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潜能。从普通人转变为智者的方式着实令人着迷。追寻智慧的人“把大自然所有事物都融入自身、阅遍世间万物,就像是大自然一样。他包罗万象,物我合一”。41博韦勒(Bovelles)认为人的灵魂有能力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中汲取精华并将其融入自身。就像火烈鸟因为其所吃的食物可以变成粉红色,人类亦是如此,人们也会因其合理的饮食变得明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在得出“食可映人”这一结论时可能深受博韦勒的影响。博韦勒认为人们有能力习得各种知识,包罗万象。因此,人类可达成一切愿望。结果可想而知,智者也只是宇宙的一个缩影罢了,两者属性相同。

皮埃尔·沙朗(Pierre Charron,1541—1603)是我要在此谈论的最后一名智者。他与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一位更为出名的人物)是至交好友,他们两个曾一起探寻过怀疑论。对一个怀疑论者而言,对待知识学问也总是持怀疑态度。博韦勒认为知识与智慧密不可分,然而对此沙朗却坚持认为两者相去甚远。有些人认为人类拥有知识而神明拥有智慧,沙朗对此却不认同,他所持的观念恰恰与之相反。知识特别神圣且是人类遥不可及的,因为人类智力贫乏,没有能力获取神圣的知识。然而,如果能正确理解智慧的含义,人们一定有能力获取智慧。圣人的生活尽显美德的光辉,人人都有选择这种生活的权利。像犬儒主义和斯多葛学派一样,沙朗相信“生命符合自然”(www.xing528.com)

的原则,坚信“自然”会促使我们拥有美德。像柏拉图一样,沙朗认为世上存在“四德”,每践行一种美德都是在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人人都能获得美德,但是人们总会为世间各种诱惑纷扰所困。这些纷扰诱惑都使我们与美德背道而驰。要想获取智慧,我们必须抵制这些诱惑。

《论智慧》(Of Wisdom)是沙朗的主要作品之一。该书共分为三部,阐明了智者遵循的生活方式。第一部主要阐述如何实现自我认知,因为只有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取得进步。第二部涉及如何培养自律,借此我们会取得长足发展。第三部主要讨论“四德”,这便是通往智慧的道路。

在本堂课中,我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智慧观。但是我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哲学家都对智慧感兴趣,而大多数现代(比如说1700年)的西方哲学家对智慧丝毫兴趣都没有。也许令人惊讶的是,某些被哲学家视为哲学本质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甚至不值得一提。然而,就哲学的本质而言,不同的哲学家对此看法不一,众说纷纭。因此,到底哲学与什么有关,哲学家们持有不同看法。现代哲学更倾向于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在科学的世界观里,我们很难发现哲学与智慧有什么关联。

炼金术

此作品是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圣文森特·劳伦兹(Vincent Laurensz)创作的。图中展示了一种炼金实践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些旁观者听到警报声十分震惊。许多作品都描述过炼金术,这有助于现代学者们重建炼金术士使用的一些工艺和设备。背景上的尖塔反映了炼金术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