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我国金融中心理论与金融地理学分析

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我国金融中心理论与金融地理学分析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的香港和上海逐渐城市国际新兴市场的金融中心,促进了学术界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的研究。在建设我国金融中心过程中,要不断借鉴纽约、伦敦等国际大城市金融中心发展建设的经验,促进金融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金融资源的优质性,促进现代服务行业与制造业的结合。(二)金融地理学理论对金融地理学而言,涉及学科交叉,主要从空间和地理两个角度研究金融集群问题。

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我国金融中心理论与金融地理学分析

(一)国家金融中心理论

当前,世界级的国际中心主要包括纽约、东京、伦敦以及香港等,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能够为世界其他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经验°国际中心理论研究鼻祖,肯德伯格最早在1974年给国际金融中心下了定义,明确其重要功能,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是银行证券业汇集的地方,具有很大的资金储量。我国学者认为徐枫认为跨国公司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要具有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发达的商业条件。陈铭仁从香港实际出发,不断总结香港在争夺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认为在面对金融中心发展机遇过程中,要重视政策方面的调整,坚持自由化理念。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的香港和上海逐渐城市国际新兴市场的金融中心,促进了学术界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的研究。曾刚认为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国外联系十分密切,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李倩认为在建设金融中心过程中,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金,提升金融中心的服务能力,激发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薛文礼认为在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保证金融行业稳定发展前提下,合理的控制金融中心的发展规模,从而产生更大的附带效应,推动科技新能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建设我国金融中心过程中,要不断借鉴纽约、伦敦等国际大城市金融中心发展建设的经验,促进金融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金融资源的优质性,促进现代服务行业与制造业的结合。

(二)金融地理学理论

对金融地理学而言,涉及学科交叉,主要从空间和地理两个角度研究金融集群问题。1955年,法国学者Jean Labasse从地理学的视角描述了里昂地区银行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间的金融联系,这是最早将金融学与地理学联系起来的论述。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才逐步多了起来,但对其概念和领域并没有统一的界定。20世纪 90年代,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主流经济学的分支“新经济地理学”,其特征包括对经济行为的社会根植性分析,以及研究耗散背景在塑造经济行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集群和集群经济的形成原因,并用经济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解释和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其理论对于金融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信息腹地理论

Porteous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腹收集整理地”两个角度论述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张uochegn中,并进一步指出,信息腹地就是在金融城市中心地区,能够挖掘出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距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一些偏差,影响信息的质量。对信息腹地而言,可以在花费较少的前提下,获得准确的信息,距离近的金融中心更加具有优势。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潜在的机会和收益主要依赖于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并城市金融中心发展集群的关键因素。因此,金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信息腹地因素,朝着中心城市聚集,尽力功能完善的金融集群区。

但在金融建设过程中,受到信息意义不明确的影响,在加上金融市场潜在的经营风险,作为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掌握市场运行信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搜集准确的金融信息,提高金融企业的收益水平,提升敏感度,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在金融中心,要建立信息搜集相关机构,降低成本,从而搜集有效的金融信息。

2.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信息本身的特殊性,金融地理学将信息分为标准化信息(公开信息)和非标准化的信息(内部信息)。由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非标准化信息,才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由于资金供求双方在信息资源获得上的不对称性,对非标准信息的追逐就会更加激烈。信息不对称效应促使金融类企业向信息源聚集,这使得金融类企业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并从中获得收益。

运用市场摩擦理论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某个区域金融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群与相邻区域内金融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势是并存的;二是不对称信息,一方面是塑造信息腹地和决定金融集群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全球经济结构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针对信息内容的不同对金融活动进行分类具有实际意义,证券交易由于对信息敏感性更强,则更倾向于聚集在信息集中、易获得和交易成本更低的地区。

通常情况下,距离越远,收集和核实信息的成本就会不断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生产者之间距离的增加,非标准化政策信息的潜在作用和质量将会快速衰退。由此,金融机构对非标准化信息的追逐将驱动其集群到非标准信息的密集地。由于,一个地区的政策、法规、惯例等,通常情况下是受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当地的机构要远比外来机构更了解当地市场规则。由此,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等地理因素对非标准化信息的集群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3.信息外在性理论

从本质上讲,金融机构依靠经营信息赚取相应的利润,获取相应的收益°金融集群区不仅是金融机构、金融资源和金融人才的汇聚地,还是信息流的汇聚和发源地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且传播速度快、成本低,那么巨大的“信息外在性”会使金融机构的集群在信息量的倍增中获益,从而产生信息的套利活动,

Davis实证调研了金融服务业,得出结论:一是在金融集群地区,各个层次的金融服务机构都倾向于集群发展,包括金融辅助性行业,如法律咨询、财务管理保险精算、风险评估、保险中介等行业;二是金融机构与交易市场接近,不仅会大大减少交易成本,而且能够促使将金融机构互相学习,同时也将产生技术外溢,引发技术创新。同时,Davis的研究还指出,技术创新与外部经济和优质的信息流密切相关,如果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的定价具有更大的竞争力的,则金融资源流动性和金融交易效率将会更高,并且随着金融市场高度相关,产业之间的相关度也将不断提高。

4.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就是人们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金融集群的形成过程与路径依赖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产生极为严重的依赖性。Arthur认为,集群是特定的递增收益、“路径依赖”或历史的累积和区位的“锁定”,作为产业集群特殊类型的金融业,空间集群的路径依赖特征更为突出。

5.金融地理学概述

金融地理学理论把地理位置、距离与空间等地理因素引入对金融的研究中,同时考虑了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社会人文因素对金融集群的影响,解释了金融集群形成机制。一是金融地理学用地理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作为研究金融的工具,用地理学的方式表述金融学,分析地理与金融环境关系。其中,“地理”是广义概念,包括社会人文环境自然地理,强调事物发展的大背景;二是金融地理学将非标准化信息和不对称信息视为形成金融集群和集群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三是金融地理学认为,金融集群的过程与路径依赖有关。一方面,以历史、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形成的路径依赖,依靠实体经济发展并不断累积,自发吸引金融机构迁移,逐渐形成集群;另一方面,政府的战略部署、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等,也是吸引金融机构聚集的主导力量。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学者对金融地理学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削弱。O'Brien提出:“地理区位在国际金融关系中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不再重要、或不如以前重要”。Caimeross从电子通讯对距离成本影响角度,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狭隘,Martin提出,经济金融全球化并没有削弱国家边界的影响。Clark认为:“即使电子信息技术使金融系统的地理性减弱,但地理性依然存在,特别是市场信息的地理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劳拉詹南在《金融地理学》中指出,“尽管金融服务具有很大的自由流动性,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金融景观是完全不同质的,具有极端的异质性和不规则性,金融服务业是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经济活动。”此外,从我国当前金融集群趋势看,尽管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但地理区位对金融集群仍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人文地理的作用。

(三)金缺市场集群理论

在1974年,肯德伯格认为,在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原动力,由于信息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性,导致金融产业出现集群的现象,经济的迅速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信息的发展。W梅认为,对纽约、东京和伦敦等金融城市而言,各种金融产业和中介会大规模的向城市中心集群,从而建立完善的金融中心,形成集群效应。杰拉德乔治认为(2003)与传统行业相比,金融产业发展更具有集群倾向。随着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别证券、基金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它们与货币一样能够进行等价交换,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和便利性。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金融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涉及范围更广,可以增强金融资产的敏感度,有效的降低金融产品交易的程成本,给投资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www.xing528.com)

(四)为陈会触彳心的演柬

从14世纪初在佛罗伦萨开始萌芽,国际金融中心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我们选取各个发展阶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来透视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历史。参考文献不一一列出。

1.14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萌芽:佛罗伦萨

国际上公认国际金融中心最早在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中心区域,地处欧、亚、非大洲之间,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使得它很早就成为世界东西方贸易往来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意大利商人依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长期把持着同东方贸易的控制权和垄断权,获取了巨额的利润,意大利也成为盛极一时的经济霸权国家。经济和贸易的繁荣带动了金融的发展,近现代金融业从意大利发端。佛罗伦萨自13世纪起依靠银行业而日益富庶。1338年,佛罗伦萨一地就有80家独立的“家族银行”,主要从事银钱兑换、储蓄放贷、贸易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一些著名家族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各地,在欧洲银行业中起着骨干和引领的作用。比如巴尔迪家族的银行,14世纪初除了在意大利各城市设有分号之外,还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尼德兰、近东等地设有分号。佛罗伦萨人进行了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包括复式记账、陆上保险和汇票(当时还不能转让和贴现,只限于在集市进行支付和结算)等。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汇票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发展°这些创新是佛罗伦萨能够领先威尼斯热那亚等其他意大利经济重镇率先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

2.17世纪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

15到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的船队在海上不断开拓出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邦的金融中心地位也从此旁落。随着荷兰在海上贸易霸权的建立,阿姆斯特丹成为“各地物产和八方财富汇集之所”,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不仅有规模巨大的联合储蓄,还有近代意义上的银行、相对复杂的证券市场、丰富的金融产品、大量的金融人才和众多创新的投资技巧,市场参与者具有广泛的国际性0 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了票据的结算体系,解决了国际票据交换与清算的难题,从而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性的清算中心。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通过证交所向公众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荷兰人还发明了最早的股市操纵技术,例如卖空、对敲、逼空,进行期货期权交易等。到 1800年,有14个国家的70只证券在阿姆斯特丹市场上交易。在阿姆斯特丹外国贷款发行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商人银行逐渐成长起来,最初是为商人的票据进行承兑,而后逐渐从原来的贸易融资服务发展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以及其它专业性的服务和咨询。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随着荷兰经济的强盛在 18世纪末达到顶峰,之后随着荷兰海上贸易霸权旁落英国与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而走向没落。

3.19世纪现代金融中心:伦敦的崛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跟随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在世界各国占领市场的步伐,英镑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19世纪中叶,伦敦便取代了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成立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放松法律限制促使股份制银行全面兴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私信贷体系;二是形成了票据贴现体系,大大提高了票据作为一种信贷的吸引力,以票据贴现和承兑为主的国际货币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三是保险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海上保险、财产保险和个人寿险业务相继开展,建立了再保险金融市场;四是大力促进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建立有效的资本运行体系,建立了以债券市场为主、股票市场为辅的资本市场。伦敦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现代长期资本市场的基础。但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却受到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以及《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没有议会许可不能成立股份公司)的限制而原地徘徊了10。多年,直到 1824年《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废除后才得以重新复苏。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股份制公司成为加快资本集中的关键手段。英国对股份制公司的限制使得其在未来竞争中逐渐落伍,世界经济霸主最终被适应新形势的美国取代成为必然。

4.20世纪:纽约与伦敦的双城记

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凭借商业贸易和由于伊利运河开通带来的强大腹地经济以及证券市场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纽约取代费城成为美国的全国金融中心。随着工业革命和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为主的工业企业的兴起,美国逐渐形成了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股权投机文化和混业经营模式使得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推动纽约在20世纪20年代末初步确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股市投机带来了一次次的繁荣和泡沫破碎后的衰退和混乱,促使美国在20世纪10年代开始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一是在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了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二是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了分业经营金融体制,加强了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三是通过立法规范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打击投机。这些措施使得美国进入了金融监管的有序时代,为纽约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40年代,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取得了制定世界贸易规则、金融规则等的主导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得美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纽约也取代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华尔街通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促使了纽约资本市场的再度繁荣。一是现代经济公司的成立及其性理念的广泛宣传重塑了华尔街的形象。二是股票定价理论和现代证券分析理论的兴起,使得投资取代了投机成为华尔街的主流。三是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取代散户,成为华尔街的投资主体。四是运用高科技革新交易所技术装备,电子竞价方式兴起。

就在纽约为其取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踌躇满志之时,伦敦迎来了其重新崛起的大好机遇。19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冻结了中国存放在美国银行的资金,从而导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存放在美国的资金转存在英国的银行。伦敦不失时机的开放了市场,允许商业银行接受境外的美元存款和办理美元贷款业务.欧洲美元市场就此产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美元输出的管制促使跨国公司转向欧洲市场筹措资金,欧洲美元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伦敦的海外银行数量再次超越其他金融中心,在欧洲货币市场上交易的货币进一步扩大到德国马克、瑞士法郎等币种。伦敦从此奠定了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

5.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元化格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和规模席卷了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市场,触发了一场金融服务业革命,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管理自由化的趋势,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老牌国际金融中心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以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崛起,再加上众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离岸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1986年,英国通过了《金融服务法》,开始了俗称“大爆炸”的金融改革,紧紧围绕恢复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展开,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这次金融改革对英国经济金融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英国市场的国际化,同时也标志着英国银行业开始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在监管方面,英国政府将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分离,使其专注于货币政策,成立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监管和量体裁衣式的监管风格提升了英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金融大爆炸”和监管制度的改革获得巨大成功,扭转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下降的趋势,保持和恢复了伦敦在众多金融市场份额领先的地位。如今,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市场、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最大的保险市场、最大的黄金借贷市场、最大的货运经济市场和重要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同时聚集了世界上任何其他金融中心都不可比拟的银行和投资机构。

20世纪70年代开始,纽约从三个方面维持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是通过石油美元定价机制,维持美元作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纽约依然是世界美元的清算、存放和融资中心。二是通过金融创新为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注入新的活力,包括佣金自由化、风险资本市场的创新、推动离岸市场的发展来吸引欧洲美元回流、提升纽交所的交易效率和能力等:三是通过金融证券化来进一步提升纽约证券交易市场的国际地位。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混业经营,大型金融集团相继涌现。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依托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实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最集中的城市,纽约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

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产物,是依靠政府主导推动方式发展本国金融产业的典范。1973年开始放松外汇管制,鼓励金融资本的海外流动;1975年开始大量发行国债,1978年向非居民发行欧洲日元债券,东京债券市场得到了较大发展;1984年,公布《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状况与展望》,正式取消利率限制和银行业务限制,提出加快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骤。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引入,银行业的国际业务不断扩张。依托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和日元国际化的发展,东京发展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尽管伴随着日本经济近二十年的衰落,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远不及20世纪80年代,但作为亚太地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大力鼓励外来投资,快速发展工业、海空运输、贸易业、旅游业以及银行服务业以繁荣经济,同时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区、便利的国际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和币值、高效的行政服务、优惠的财政和税务政策,对外国银行采取开放政策,逐渐放开黄金、外汇管理,锐意把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正如伦敦抓住欧洲美元市场的机遇重新崛起,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抓住亚洲美元市场发展的机遇,利用香港不愿撤销外币利息税和对外资银行发放牌照的机会,率先允许银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从此奠定了亚洲美元市场的领先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尽管错过了1965年率先开展亚洲美元业务的机会,但凭借长久以来建立的国际网络、运用得宜的政策措施等因素,香港依然成为众多外资银行开展亚洲业务的首选城市,尤其是作为银团贷款和资金管理的基地。1972年,实行港元与美元的首次挂钩;1973年,废除外汇管制,境内外金融业务融为一体;1974年,开放黄金自由进口,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1978年,放宽银行执照限制,大量外资银行涌入香港;1982年,撤销对外币征收15%的利息所得税,极大刺激境外资金的回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成为香港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另一推动力。80年代末,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式确立。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推广更是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但同时也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