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金融风险类型及产业创新研究

数字金融风险类型及产业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归类,数字金融的风险有:操作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业务运营风险、法律信誉风险、其他风险等。数字金融平台的资产价格受市场价格波动而发生变化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商品价格、利率、股票价格、汇率等。数字金融企业缺乏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和风险资产拨备制度等,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通过归类,数字金融的风险有:操作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业务运营风险、法律信誉风险、其他风险等。

(一)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系统软件不完备、外部操作所造成的损失风险。①创新支付方式风险。动态密码是目前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手机移动支付缺少U盾接口,消费者往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对密码认证的安全防范环节。②业务关联性风险。数字金融的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自身操作,也可能是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主要在于关联业务越来越多,交叉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大。③交易主体操作风险。有些消费者并不了解数字金融的某些业务操作方式,在进行支付结算时,很容易重复操作,或者是在公共Wi-Fi场合下进行资金转移,不法分子就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账户进行拦截或篡改。

数字金融网络化水平较高,技术人员一旦操作不当,都会引起黑客进行攻击,造成系统瘫痪,影响用户资金安全,尤其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例如第三方支付业务,用户的账号和密码验证都是在线完成的,必须通过开放式的网络实现,加密不够牢固的话,指令传输很可能会被违法人员截取,从而入侵用户账号。

(二)信息安全风险

①黑客攻击风险。黑客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运用专业的工具发掘漏洞,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法分子也开始通过邮件、微信方式来套取客户的银行卡信息,窃取用户银行卡账号中的资金,尤其是手机用户,诈骗者植入手机用户的病毒拦截支付宝信息,获取用户的支付密码,从而盗取资金。②木马病毒。一旦网络遭遇木马病毒,用户录入信息都会被监控,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支付也会变种病毒,代表性的有病毒二维码,如盗信僵尸和伪淘宝,并将相关的二维码图片放到各大论坛或购物网站以打折的方式诱骗用户下载。③网络钓鱼诈骗。通常是设计一个与目标网站相似的虚假网站,连网址都很相似,一般的客户很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消费者将自己的个人信息登记在这个虚假网站后,不法分子就会记录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密码等信息,从而盗取用户资金。

(三)技术风险

①技术选择风险。一是技术陈旧落后。数字金融企业如果选择的技术方案落后,那么将会导致业务流程不畅,影响用户体验,降低用户参与的概率。二是系统信息传输效率低下。如果技术系统和客户终端兼容性较差,就会影响传输效率。数字金融企业选择技术失误,不仅会流失自己的客户,还会失去市场拓展能力。②系统安全风险。电脑程序和软件安全与否将对数字金融的交易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字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表现在:一是TCP/IP协议的安全性,互联网协议忽略了传输的安全性,信息加密程度不够,会导致信息被窥探或被截取,威胁用户资金。二是计算机病毒感染或主机服务器宕机,病毒会通过计算机传染整个网络,严重造成系统性风险、交易平台不稳定等问题。三是加密技术和密钥技术不完善,黑客就会对系统进行攻击,有的会攻击客户端。

(四)信用风险

①违约风险。目前传统金融体系有一套征信系统,而数字金融的公民征信系统还并不完善,数字金融体系内部的征信信息也不能互相共享,贷款者和平台的违约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资金损失,违约风险在数字金融交易中最为明显,并且还没有对借款者违约的有效管理机制。②信息滥用风险。数字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对用户进行金融业务的信用评估,那么对用户的信息使用是否得当就会造成信用风险,要想降低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就要健全用户审核机制和完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③欺诈风险°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内部员工故意盗取用户资金,用未经授权的项目投资进行欺诈,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另一方面是数字金融平台自身承诺高收益而实际为非法集资骗取用户资金的欺诈行为。(www.xing528.com)

另外,数字金融交易是在虚拟的互联网进行的,这增加了双方的身份、交易真实性确认的难度系数,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①数字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数字金融从业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瞒报信用评级和诱骗消费者投资,然后对资金用途进行作假,也不按照合同使用资金,最后形成“庞氏骗局”,像众筹平台筹集到的资金都由平台自己单独管理,没有任何第三方机构托管,所以一旦平台信用出了问题,就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②来自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网络贷款往往是小额贷款,借款者经常无法提供抵押品,这就是资金需求方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数字金融平台很难真正了解资金需求者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借款人可以伪造自己的身份,提供虚假财产和收入证明.从而伪造自己的信用等级。另外,我国的信用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没有信用共享,在一家平台的违约记录,并不能够被其他平台发现,使得这些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其他平台得到借款,极易造成巨大的信用

风险。

(五)业务运营风险

①市场选择风险。数字金融平台的资产价格受市场价格波动而发生变化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商品价格、利率、股票价格、汇率等。一方面数字金融的用户会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一定的隐藏,平台又无法使用技术手段进行鉴别,另一方面用户如何选择平台也会导致用户的选择风险。②期限错配风险。数字金融的许多理财产品都用来投资创业,这些投资一般期限长、回报速度慢,数字金融平台往往会采取拆标处理,这会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流动性。③资金安全风险。数字金融投资人的资金总会沉淀一段时间,但持续累积的资金,缺少资金担保企业和资金流动管理机制,因此,平台就会吸收存款,这就会产生支付和资金安全的风险。④流动性风险。数字金融企业缺乏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和风险资产拨备制度等,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⑤关联性风险。数字金融企业一般会与担保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商业银行进行机构合作,不管是链条上的哪家企业出现问题,都会对数字金融企业造成关联性风险,而目前的数字金融企业又都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对合作机构进行跟踪管理。⑥利率风险。银行不同存款利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尤其对数字理财产品的影响较大,因为货币基金盈利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利率差,市场利率的波动极有可能会给数字金融产品带来极大的风险。

(六)法律信誉风险

数字金融是全新的金融模式,过去的传统金融法规不适用,数字金融的模式更是复杂多变。①法律滞后风险。数字金融发展起步晚,扩散速度快,对应的法律更新慢,发展不健全。对于一些违法平台来讲,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吸引更多的客户,抢占市场份额,有些平台就开始向客户承诺资金保证措施,这就可能存在故意欺诈,引发网络交易纠纷,需要解决电子证据等一系列法律责任问题。数字金融需要良好的宏观环境和高度适应的法律规定。②监管缺位风险。目前的数字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目前的监管可能还是“一行三会”在进行,简单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文件,并没有相关细则,导致监管还不太明确。③经营主体资格风险。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数字金融的法律,一些数字金融服务商正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例如有些数字金融经营者并没有业务经营许可证,不受证监会监管部门认可,不具有从事数字金融服务的资格和条件,也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因此很多经营主体的合法性在法律层面上具有很大的争议。④洗钱套现风险。数字金融企业的金融服务都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违法人员可以扮演交易双方的任何一方,购买或销售理财产品。平台如果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记录监控机制,就会引发网上的违法行为,例如洗钱、挪用公款套现等。⑤虚拟货币风险。虚拟货币打破了原来稳定的金融秩序,对我国的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冲击,一般认为虚拟货币和传统货币只能够单向兑付,即用法定货币购买虚拟货币,但是非法二级市场却突破了这种限制,构成了双向流通的实质。实际上,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也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约束,实行不记名制,具有互联网的非真实性,其安全性备受质疑,不法分子会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网络洗钱、反恐融资和网络赌博。⑥非法集资的风险。分为三大类:一是理财资金池模式。网络借贷平台根据资金需求者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对借款人和借款项目无须太多了解,只要认购自己的理财产品即可。还有的资金池模式是把投资者的资金放在一个平台账户内部,当资金池中的资金足够多时,再去寻找借款对象或合适的投资项目,这两种资金池模式都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风险。二是不合格的借款人利用借款平台进行非法集资,一个人编造多个虚假借款人身份,发布多条虚假借款信息,骗取多个投资者的资金,然后借款人将借到的资金进行挪用,投到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有的甚至再高利贷借出,赚取利率差,这都构成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三是“庞氏骗局”。一些平台利用以髙利率吸引投资人、拆东墙补西墙、借新钱还旧债的方式形成庞大的“庞氏骗局”。网贷平台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或携款潜逃。

(七)其他风险

①外溢风险。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了不小冲击,大量理财产品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使得传统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数字金融对货币市场的风险外溢产生了负面影响。②认知风险。许多投资人对数字金融理财产品盲目投资,特别是只看到高收益的产品而忽略了其风险,因此数字金融用户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度。③道德风险。数字金融的投资人只关注自身的收益,但是贷款者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拿到贷款后跑路或违约,平台在获得大量融资后跑路,这些道德风险均在频繁地爆发。④信誉风险。数字金融平台的信誉风险主要是机构自身经营不善.疏于对平台的监管,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造成向客户传递虚假信息导致客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平台的负面评价有可能让平台失去信誉,系统故障或客户信息泄露会造成机构信誉受损,一旦平台提供的服务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预期需求,客户对平台的不满就会在网络上传播,数字金融的信誉风险一旦形成,对平台的消极影响将是长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