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组织、群体还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决策问题。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简言之,决策就是从可选的选项中所做出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决策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择。决策过程是认清问题和机遇并加以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和决策后的善后工作,决策者分析决策的行为需要认清一个或多个可选项,相互比较鉴别再做出选择,随后完成决策并做出评估。
1. 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公共组织中的决策不但受组织自身情况、组织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组织行为的主体性因素,如需要、气质、能力等的影响。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对公共组织的活动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的过程,从而规定公共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活动的效果。这里提到的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正是公共组织自身的组织文化。一个公共组织中的价值观念和公共组织所持的信念会对公共组织的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任何一个公共组织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时时刻刻在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决策也正是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需要 (need) 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包括个体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是有机体对于内部和外部环境所渴望实现的一种稳定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们共存的三种核心的需要为: 生存 (existence) 需要、联系(relatedness) 需要和发展 (growth) 需要。D.C. 麦克利兰提出的激励需要理论则强调社会组织中有三种需要至为重要,即对成就、权力和归属的需要。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同样,人的行为由一定的动机引起,但动机并不必然引发行为。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是: 一定的需要强度及需要目标的确定。动机转变为行为的条件是: 动机的强化程度及主体的态度。正是这种由动机产生的需要会对决策者决策的内容、方式及程度产生影响。
此外,决策也会受到决策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影响。如心理能力、体质能力、人格、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等。(www.xing528.com)
2. 决策的行为机制
对任何一个公共组织而言,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决策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未来发展。所以,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决策是一种战略管理。在组织中,一个完整的决策行为大致包括五个步骤,即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评估方案和选择方案。我们将会在第八章中详细陈述这五大步骤的相关内容。
3. 参与行为的分析
在参与民主理论家中,卢梭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最为卓越的代表。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政治体系本质的理解对参与民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卢梭的整个政治理论讨论的中心是政治决策过程中每个公民的个人参与,在他的理论中,参与不仅仅是一套民主制度安排中的保护性附属物,它也对参与者产生一种心理效应,能够确保在政治制度运行和在这种制度下互动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和态度之间具有持续的关联性。在20世纪60年代的最后几年,“参与”(participation) 一词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政治词汇。“参与”被不同的人们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以强调在机构内部实行民主决策的迫切性。它的基本内容是指: 受到各种社会和组织机构决策的巨大影响的人们,必须有权参与这些决策的制定过程。“二战”后,这一概念进入经济、文化等社会诸领域,并逐渐地成为一种民主形式的思想为这些领域所接受。
(1) 治理与参与。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中兴起的,该理论的产生是基于认识到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存在市场的失效,又存在政府的失效。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产品、约束和克服生产的随意性等方面存在局限,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同样,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正是在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及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过程中产生了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角色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相关制度和机制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诸多问题上取得了成效。治理理论强调,各种非政府机构包括私营部门和自愿团体在社会和政府治理中应该积极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国家与社会组织间是相互依赖关系而且要实现合作与互动,从而突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和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社会权力的中心。同时不再坚持国家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现代社会里,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组织化是一个相互伴随的过程,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营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它们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各种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公民参与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良性公共组织的发展可以使社会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合理、合法的社会参与途径。有效的公共组织管理能够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自我管理,这种自治行为将大大降低政府治理社会的成本。
(2) 决策民主化与参与。在现代的公共组织中,随着环境的复杂性、权力的下放、组织成员民主意识的强化等,决策民主化成为了公共组织决策行为的发展趋势。现代的公共组织决策多为复合型决策,这具体表现为决策权分散、社会力量参与决策、群体决策制度化、决策机制科学化等。组织成员参与公共政策,是指成员通过合法的途径,以政策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参与和影响组织公共政策,来表达自身利益和意愿的行为及过程。这对于保证一个公共组织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优化公共政策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公共组织中的决策民主化和组织成员参与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并且参与的途径和范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于通过参与改善公共组织决策的透明度,提升公共组织决策的合法性基础大有裨益。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决策参与者的利益分化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一致,决策中的参与问题可能有一些弊端,有时会因为决策意志的分散而贻误决策需要的速度,因为各自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决策的客观性散失。此外,决策主体能力的差异也是当前决策民主化存在的一大问题。综上所述,在决策的民主化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3) 学习型组织与参与。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被称为新世纪管理新模式的理念。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等人通过《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作的规律。学习型组织能使组织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领导者高瞻远瞩,成员勤奋工作,精神健康愉快。圣吉提出五项核心修炼内容: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其基本特征是: 组织及其成员能保持持续的系统的学习; 组织和成员具有创新的和可分享的知识体系; 组织具有批判的、学习的和整合的组织文化,有灵活的、宽容的组织氛围,另外还有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参与对于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型组织中,在组织的权力控制上具有非等级性; 组织具有更为开放的组织文化;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更为客观,更加透明; 被领导者更为积极地行动; 整个组织行动是组织各方成员主动创造的过程; 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更注重参与性管理; 从组织的管理效果来看,学习能力、创造性都有所提升,组织的更新能力更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