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16~20 000赫兹,以1000~4000赫兹频段最为敏感。不同年龄的人,其听觉范围也不相同。例如:小孩子能听到30 000~40 000赫兹的声波,50岁以上的人只能听到<13 000赫兹的声波。耳蜗管是感受听觉的重要器官,耳蜗管形状像蜗牛,最外层感受高频声音信息,最中心感受低频声音信息,如图4-3-1所示。
图4-3-1 不同频段声音作用示意图
图4-3-2描述了听觉通道的运行机制。外界声波通过外耳道使得鼓膜振动,这些振动在内耳液中产生了小波,从而刺激了排布于基底膜表面上细小的毛细胞。基底膜的振荡引起毛细胞发出动作电位,通过这种方式将声压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也就是毛细胞的输出。基底膜和毛细胞位于一个螺旋形结构的耳蜗中,耳蜗的输出通过听神经被投射到两个位于中脑的耳蜗核下丘。接下来信息被输送到位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在丘脑的中继作用下把从外周收集的信号传递到初级感觉皮质。对听觉来说,丘脑的输出投射到位于颞叶上部的初级听皮质。
图4-3-2 听觉通道的运行机制示意图(www.xing528.com)
(一)声音的掩蔽效应
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声场中传递时,各频率之间会发生掩蔽现象。声音能量大的掩盖声音能量小的。如铜管乐器产生的频率声音掩盖木管乐器产生的频率声音、木管乐器产生的频率声音掩盖弦乐器产生的频率声音。由于人耳对700~3000Hz的中频率声音最为灵敏,中频声音掩盖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在声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中频声音优于并强于对高、低声音的听觉。高频音声波较短、指向性强、穿透力强、射程远,对人耳刺激明显,低频音有绕射特性,散射强,功能损失大,高频声音掩盖低频声音。
(二)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是指人能在嘈杂的声音环境中侦测某一种声音的听力选择能力。在声波的传递过程中,不同声源所发出的声波以及其反射声在传播介质(通常是空气)中相叠加而形成复杂的混合声波。然而,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人的听觉通路的神经元始终具有频率谐调能力,把想要获得信息对象的声音频段加强,对其他频率段的声音不敏感了。例如在一个声音吵闹的街市,如果有人喊我们的名字,我们就会马上注意到。
(三)声音的指向性与覆盖范围
声音的指向性与声音的频率有密切的关系,高频声音指向性很强,覆盖角度窄小、射程远、穿透力强;中频声音有一定的指向性,覆盖面积比较容易控制;低频声音指向性不明显,向四面辐射,声功能损失大,传播距离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