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秋赏月:古代礼仪与城市修养

中秋赏月:古代礼仪与城市修养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则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中秋礼俗。图88中秋赏月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家家户户赏月、拜月、祭月、彼此馈赠瓜果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风俗。

中秋赏月:古代礼仪与城市修养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自从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后,中秋赏月之风到宋代愈盛,文人学士时兴素服,中秋赏月时必观看仙鹤翩翩起舞,又值宫中池塘盛开白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以及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之物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生辉,池之两岸宫女、乐工用白玉笙等乐器奏乐,其中吹笛者达200人。到南宋时,中秋的另一习俗就是观钱塘江潮,只见月光下海潮初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犹如千军万骑簇拥而来,不可卒遏,又有善泅的舟人,渔民数百人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迎潮而上,谓之弄潮,腾身百变而旗不沾湿以此夸能。而到元代,中秋之夕元武帝携诸妃嫔泛舟于禁苑太液池,“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用彩帛装饰的华丽小舟采莲摘菱轻快便捷往来如飞,又是另一番怡然自得景象。到明、清两代,中秋除祭月供瓜果月饼外,还置月宫符像,上画月神月宫,金碧缤纷,还供彩塑“兔儿爷”,头戴冠帽,身披甲胄,或骑于虎背或身后插旗幡,俨然大将风度粗拙可爱,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则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中秋礼俗。

1.赏月拜月

人们把月亮看作是与太阳相对的太阴,自然就有所崇拜,宋王朝把祭祀月神写入《礼志》中,《宋史·礼志》卷九十八有:如天地、五帝、日月星辰、社稷,欲诏有司以时举行祭祀。民间也在中秋礼拜月亮,《新编醉翁谈录》载,全城人家,不论贫富,凡是能走路的,到十二三岁,都给穿上成人的服装登楼或在庭院中,烧香拜月亮,男的愿自己早日考上科举,走入仕途,飞黄腾达,女的则愿自己貌美如嫦娥,丰满如洁白之月。这里说的是男女都要拜月,与后代只有女子拜月,男子不拜月的风习很不一样。八月桂子飘香,传说月中有桂树,赏月与赏桂,自然联在一起,八月节赏桂就成为一种习俗,《宋稗类钞》卷二有“湖山寻桂”之说,盖杭州灵隐寺有桂林,为宋代士人中秋赏玩之处,《梦粱录》卷四也描绘了中秋节时宋人赏月,饮酒高歌、团圆家宴及夜市的情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61]从宋代的许多笔记、诗词中可以看出,宋代人,尤其是文人,中秋赏月,常有竟夕不眠、饮酒达旦之举。

图88 中秋赏月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家家户户赏月、拜月、祭月、彼此馈赠瓜果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风俗。赏月在唐代已很流行,拜月的方式很多,或者向月亮跪拜,或供月光神祃,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均将神像供或挂在月出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对明代京都祭月的殊俗,《帝京景物略》有详载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62],这是京都祭月的生动写照,在南方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时令物品,一般拜月后,烧月光神祃,撤供,与祭者可分食供品。

图89 中秋祭月

现藏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中秋节的街市上出售有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于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家团聚。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63],清朝的规矩则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专利

图90 祭祀

选自《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

这幅画是一位传教士的作品,他们对中国人的信仰状况非常感兴趣,也只有他们才能深入到田间地头,采集中国民风民俗。不过,阿罗姆在再创作的时候,犯有错误,在他的画中,祭坛上的供品看得出都是圆形圆盏的,还算符合中秋团圆的吉祥,在神位上的也还大致像是月宫里吴刚的样子,唯有在坛前跪拜的人物有些差错,错在跪拜的人群中,在后排有两个男人,不符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一般来讲,祭祀灶王爷由男性主持,中秋拜月则都是由女眷操持的,男人在田间农忙的时候,她们带领孩童做月饼,赏月亮,在全家和全族拜月之时,男人只在后面参加,不做主角,画面中少壮男丁不去农忙,凑上来拜月,于习俗不合。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www.xing528.com)

2.品尝月饼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洛中记闻》中记载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精致,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武林旧事》的“蒸作从食”项目中列有月饼,那时月饼已作为甜食点心上市,很受人们的青睐了。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式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3.玩兔儿爷

中秋佳节,家中的主妇忙着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就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作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仪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图91 兔儿爷

4.燃灯祈福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北宋都城汴京,中秋节酒店生意兴隆,夜市买卖兴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64]

为迎中秋各酒楼装修门面,市人争相来酒楼饮新酒。到了八月十五的中午,酒楼已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一天,人们也讲究吃螃蟹、水果,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到了晚上,人们赏月,儿童嬉戏,直到通宵达旦,《梦粱录》还写到夜市:“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65]御街上陈列着各种货物,像绒线,蜜煎食品,香烛之类,各铺店竞相夸耀,比多比好,人们把十五晚上的买卖叫“歇眼”,街上灯烛灿烂,一直卖到第二天早晨。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