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名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最初应来源于祭祀太一神,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七《元宵灯》云:“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即太一神),自昏至明,今其遗事。”所谓太一神就是太阳神,道教称“太乙真君”。由于太阳神为天神,是三官大帝之一,又演变为祭三官大帝,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生日,自然主祭天官大帝了,民间年画中的“官赐福”就是对天神的信仰,而“上元节”正是道教对元宵节的称谓。宋代以后,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除了有祭祀太一神、观灯赏火的习俗外,还要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如百戏、舞龙、舞狮、踩高跷、踢球、跑旱船、跳火、剪纸及其他百戏活动祭祀这一节日,娱乐宴享是其主要风尚。
1.灯火阑珊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脍炙人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宋朝元宵之夜热闹、浪漫的节日场景,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的元宵节观灯比唐代多两天,从十四日至十八日夜,是为了有更多时间让市民观看。北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大内内外“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遍设之”[14],宫廷之外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15],彩山左右结成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彩结模型,菩萨的手臂能够活动,“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做法是用轳轴把水绞到灯山高处一个水柜里,定时将水放出,宛如瀑布,又将水引到菩萨手上,其巧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左右门上还有双龙灯,那是用草把捆成两条龙,龙身“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又“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16],山棚是为元宵节张灯用的高大木架,状如山林形状,“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17]。到正月初七“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上面还“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18],北宋皇帝在宣德楼上观灯,“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搭起一座露台表演杂剧,“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19]另外,灯市在年前就活跃起来,销售灯笼及各种物品,“腊月即有灯市,珍奇者数人聚资买之,相与呼卢,采胜者得灯”。[20]
南宋迁都至临安,与金战事不断,形势可危,但元宵节观灯活动并没受影响,且日益奢华。《武林旧事》卷二记南宋朝廷在复古、膺福、清熙、明华等殿张灯,并在宣德门、梅堂、三间台等处起鳌山,鳌山就是把灯堆叠起来成山形,灯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大灯直径三、四尺,都是五色琉璃所做成,这里所说的琉璃是指的宝石之类,灯上的人物花鸟非常奇妙,“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像是画的一样。福州灯是用纯白玉制作的,光亮洁白,耀人眼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新安进奉的是无骨灯,其骨架用琉璃制作。宫内制做的是琉璃宝石灯山,高五丈,上面有各种人物,有机关控制,可以活动。另外,还结一个大彩楼,在彩楼的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画出或制作出人物故事,其中还有龙凤喷水,蜿蜒如生,为诸灯之冠。
2.歌舞百戏
宋代元宵节文艺演出极其丰富,岁前“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21],艺人争相到街头献艺,有杂剧、有说唱、有舞蹈、杂技、音乐、武术表演等,《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开封城的表演有: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骨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迁、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龙门,使唤蜂蝶,追呼缕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元宵节舞队的情景也很可观,十五前后舞队可以得到朝廷的犒赏,舞队有清音、遏云、棹刀、鲍刀、胡女、刘衮乔(扮、装成)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鬼神、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服鲜亮,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22]《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载的还有扑蝴蝶、耍和尚、鞑靼舞等,《武林旧事》还记载舞队有大小全棚傀儡、大憨儿、粗姐、麻婆子、快活三郎、大小斫刀鲍老、诸国献宝、大乐、瓦鼓、教象、打娇惜等七十多种节目,种类极多,不可胜数。[23]市中夜卖食品种类繁多,有乳糖丸子、南北珍果、皂儿糕、澄沙团子等,装花盘架车儿,上插飞蛾、红灯,在街上喧呼歌叫。(www.xing528.com)
图72 闹元宵(年画)
放灯期间市民活动丰富多彩,据《增补武林旧事》卷二载,妇女要精心打扮,头上戴珠翠及闹蛾,玉梅、雪柳等饰物,有的身着貂蝉袖,带项帕,手提菩提叶形灯笼,带着销金合,大都是身穿流行的白色衣服,因为白衣在月下更鲜明,她们尽情观灯、看舞,毫无顾忌。天街都民士女,罗绮如云,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京尹占市西坊繁闹的地方,烛光照耀如白昼,前有士兵押解囚犯数人,大书他们抢东西挤挨妇女的罪状,以示警诫。州府还设上元醮做净狱道场,陈列刑具,装狱户故事也是警戒之意。市民大户也在自己家中请人演戏,放烟火,挂灯,游人参观则迎接敬酒,当时清河张府、蒋御药家“间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粲然,游人士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更有幽静的坊巷中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璃璃泡灯,更自雅洁,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24]有的人家于小楼上以人影作大影戏,“儿童欢呼,终夕不绝”,各酒库亦点上灯笼,喧天鼓吹,以促销售。
图73〔明〕南都繁会图卷(局部)[25]
3.走桥摸钉
京城盛行的女子“走桥”与男子“摸钉儿”的习俗颇有特色,别有蕴意,据《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遝,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26]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常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这一典故就和元宵节有关。《老学庵笔记》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27],同时也说明官方对元宵节其实是有一套规范的理念与准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民众却逾越了种种规范,宋代以后,元宵节不仅成为重要的娱乐节庆,更成为颠覆日常秩序的狂欢盛会。
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挑衅与嘲弄,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而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形的“走百病”风俗,使妇女得以进城入乡,游街逛庙,甚至群集文庙、造访官署,从而突破时间的、空间的以及性别的界域,成为元宵狂欢庆典中最显眼的主角。[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