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拜见舅姑:传统婚礼最后重要仪节

拜见舅姑:传统婚礼最后重要仪节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婚礼最后一个重要仪节是拜见舅姑,舅姑是古代对公公、婆婆的称呼。新娘又到婆婆席前行拜见礼,然后将另一只盛着干肉的竹篮放在席上,婆婆举起竹篮,表示收下礼物。最后,公婆设食款待新娘以及女家的有司等人,并赠给礼物。如果成婚时公婆已经去世,就只能在宗庙祭祀时另外用“奠菜”的礼仪拜祭公婆。

拜见舅姑:传统婚礼最后重要仪节

婚礼最后一个重要仪节是拜见舅姑,舅姑是古代对公公、婆婆的称呼。按古代的宗法观念,虽然夫妻已经同居,但如果不拜公婆祖先,还不能算作完备的婚礼。因此,在亲迎的次晨,新娘还要举行“谒舅姑(公婆)”之礼,新娘早早起身沐浴,穿戴整齐后,以新妇的身份拜见公公、婆婆。公公以主人的身份在阼阶上即席,婆婆以内主的身份在房门外的西侧即席。新娘捧着盛着枣、栗的竹篮,提梁上覆盖着巾,从西阶上堂,到公公席前行拜见礼,礼毕,将竹篮放在席上,公公抚摸竹篮,表示收下礼物。新娘又到婆婆席前行拜见礼,然后将另一只盛着干肉的竹篮放在席上,婆婆举起竹篮,表示收下礼物。接着,赞礼者代表公婆用醴酒向新娘致礼,表示接纳新娘为家庭正式成员,之后,新娘向公婆“馈特豚”,就是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小猪经左右对剖之后,先一起放入鼎中,食前取出,分别盛放在公公、婆婆的俎上,这是表示新娘开始以媳妇的礼节孝敬公婆。最后,公婆设食款待新娘以及女家的有司等人,并赠给礼物。礼毕,公婆从西阶下堂,新娘从东阶下堂,这里含有“著代”的意思,表明新娘从此代替婆婆成为家庭的主妇,这是涉及家庭管理权交接的大事。宋代京城婚礼要在“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谓之‘答贺’”。如果成婚时公婆已经去世,就只能在宗庙祭祀时另外用“奠菜”的礼仪拜祭公婆。周人实行四时之祭,春夏秋冬每季一祭,所以是每三月祭祀一次,这就是《士昏礼》说的“若舅姑既没,则妇人三月乃奠菜”,到了宋代,人们认为三月一祭相隔时间太长,于是改为三日,遂成定格,流传后世。

新婚的第二日(或第三日、七日亦可),新郎须到岳父母家“拜门”,第七日,新娘也要回娘家“洗头”,《东京梦华录》记:“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以物迎婿还家。三日女家送彩缎油密蒸饼,谓之密和油蒸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女。七日则取女归,盛送彩缎头面与之,谓之洗头。”[62]《梦粱录·嫁娶》也记:“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记,女亲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名曰会郎。”[63]清代钟毓龙《说杭州·婚姻·回郎》载“女家邀请亲之喜帖曰:某月某日小女于归,小婿即日庭谒。此即所友谓庭谒也。也名回郎。有单回郎与双回郎、灯彩回郎与不用灯彩之分……双回郎者,新娘亦去”,婚后“一月则大会相庆,谓之满月,自此以后,礼数简矣”。[64]

图61 女孝经图(www.xing528.co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