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洗儿抓周寄祝福,男家喜蛋分送亲友,古人三朝落脐炙囱仪式

洗儿抓周寄祝福,男家喜蛋分送亲友,古人三朝落脐炙囱仪式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男家在得到这些喜蛋后,要将它分送给亲友,仍以男单女双之数区分,亲友则回以火腿、白鲞、核桃、桂圆、红糖、索面之类,称为“汤盆儿”。古人将诞生仪式定在诞生后三日,俗称“三朝”。宋时的“三朝”为婴儿行“落脐炙囱”仪式,表示新生儿进入人生阶段。

洗儿抓周寄祝福,男家喜蛋分送亲友,古人三朝落脐炙囱仪式

1.诞生礼

婴儿降生后,孕妇至亲在极小范围内举行为新生儿祝福、为孕妇驱邪的仪式。浙杭一带,男家要携喜蛋、酒菜到外婆家报喜,若得男则送去单数喜蛋,若得女则送去双数喜蛋,接着,外婆家回送双倍喜蛋、衣裙。男家在得到这些喜蛋后,要将它分送给亲友,仍以男单女双之数区分,亲友则回以火腿、白鲞、核桃桂圆红糖、索面之类,称为“汤盆儿”。

“百家衣”是在婴儿出生之后,为保佑其健康成长,防止病魔纠缠婴儿,由家长亲友向四邻逐户讨取红、黄、蓝、白等各色零碎布块,缝制成衣,称“百家衣”或称“敛衣”,认为这样就能消灾祛邪,顺利成长,《云仙杂记》说:“伊处士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7]也有人认为这种习俗,是佛教僧服“百衲衣”的民俗化,因按佛教戒规,僧尼衣服应采用人们弃置之破碎衣片缝制而成,这是为婴儿祈寿的衣服,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清翟灏的《通俗编·服饰·百家衣》中说“百家衣,小儿文褓也”[8],民间认为,穿上百家衣,可使婴儿长命富贵

“百家锁”是一种祈求孩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挂件,民间认为,挂上此锁,可将婴孩的灵魂锁住,免得被鬼怪蹑走,给孩子戴长命锁,是从古代系长命索之风俗演化而来。长命索又称长命缕、续命缕、百索等,始于汉代,最初,是在端阳时将此系在手臂上,以祈长命、消灾,《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9]至后代,小儿满周岁时,渐挂于颈项,《留青日札》载:“小儿周岁,顶带五色彩丝绳,名曰百索。”[10]再到后来做成锁片,以“锁住”生命,于是发展为长命锁,并在其上刻上“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有些地方还出现“化百家锁”的习俗,即如同僧道化缘一样,由孩子家长挨家挨户索要铜钱,然后凑钱给孩子打长命索。在江西地区,化百家锁要先用白米七粒、红茶七叶用红纸包起,总计有二、三百包,散给亲友,收回时亲友各须备数十文、数百文不等,婴孩的家人将这些铜钱搜集起来,购银锁一个,挂在婴孩的颈上。锁正面刻着“百家宝锁”,反面刻着“长命富贵”,以此防病避灾。这种办法比较烦琐,故又有一种简便办法,即任唤一个乞丐,以百余文或二、三百文换其子钱百文(取其讨之于百家之意),然后用以购买锁片,此称凑百家锁。在台湾、福建等地,还流行“加锁脱锁”的风俗,孩子周岁时,家家到寺庙向专门保佑孩子的女神(如妈祖观音等)许愿,然后用锁片、银牌、古钱等串于红线套在孩子颈上,谓之加锁,到孩子16岁时,便到神前用面线、粽子等供祭、拜谢一番,若是向织女神加锁的,则在每年七夕之夜,向织女神祭拜后脱锁。

婴儿生下后,家人将胎盘置瓦瓷内,深夜将瓷埋在树下、床下或路口,让千人踩万人踏,表示刚生下的孩子命贱,日后可无病无灾。古人将诞生仪式定在诞生后三日,俗称“三朝”。宋时的“三朝”为婴儿行“落脐炙囱”仪式,表示新生儿进入人生阶段。清末,三朝要烧太均纸,烧此纸是为了拜谢太均娘娘送子的恩典,并为婴儿举行洗三仪式,清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录“三日洗儿,谓之洗三”[11],洗儿时,浴盆中放上喜蛋和金银饰物等。洗完后,取喜蛋在婴儿额角摩擦,以避生疮,用金银饰擦之,以免婴儿受惊吓,然后,取婴儿父亲的鞋一只,碎缸片一块,肉骨一根,与婴儿合称,俗称“上称”,取意为婴儿长大后有刚(缸)骨,继承父志。这一日,还要用红带将婴儿双手系上,以象征孩子将来必定安静,不会胡为。唐玄宗时,杨贵妃安禄山收为义子,还曾在宫中为其行“洗儿礼”,为时人诟病。

2.命名礼

孩子出生后,总要有人为之取名,那么,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由谁来取名最有权威呢?原始社会初期,由母亲为孩子取名,因为当时的人们仅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亲为之命名乃责无旁贷,《史记·周本记》说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曰弃,正是他母亲姜嫄为之取的。到了屈原时代,已经确立了父亲为孩子取名的绝对权威,《离骚》云: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了主要由父亲为子女命名的规则,在《左传》及西汉戴圣编定的《礼记》中都有详细的总结,从此,“父为子女名”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延续至今。

图42 清代儿童

除了父亲为子女取名外,谁还能担任这个角色呢?首先是祖辈。《礼记·内则》:“凡父在,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12]南北朝时宋人王镇恶,生于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传说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于是,他祖父给孙子取名曰镇恶。文天祥原名云孙,鲁迅本名周樟寿,都是其祖父取的。实际上,祖母也常常为孙子取名,《宋书·袁粲列传》曰,“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13],而袁粲之名是他后来改的。《旧唐书·李百药列传》记:“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为儿童时多疾病,祖母赵氏故以百药为名。”[14]其次是皇帝取名。由于我国古代皇权和忠君思想的存在,皇帝也好为非皇族之人取名,这里说的是最初的命名,并非改名,例如,宋孝武帝曾为王义恭之子命名曰伯禽,为颜竣之子命名曰辟疆,宋人王谠《唐语林》卷一也载有皇帝命名之事:“马司徒之孙始生,德宗名之曰‘继祖’。笑曰:‘此有二意。’谓以索系祖也。”[15]元史·耶律希亮列传》还载有皇后为人取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孙,铸之子也。初,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归铸,生希亮于和林南之凉楼,曰秃忽思,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16]第三,由舅舅取名。清人钮琇《觚賸续编》卷三“名字前定”条: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儿”。

在我国,还有拜干爷认义父、收义子认干儿的风俗,而干爷为干儿命名的礼仪也很讲究。首先要冠以干爷的姓,其次是必须取双字名,且此姓名只能由干爷干娘称呼,而平常仍使用原来的姓名。具体命名的过程,清代民间,民人两家欲结义,有认“干儿”之结交风俗,“干儿者,不论男子子、女子子皆有之。盖于十龄之内,认二人为义父义母,称之曰干爷干娘。吴俗曰过房,越俗曰寄拜。干爷为其命名,冠以己姓,曰某某某,必双名,两字也”。[17]至命名之日,徐珂在《清稗类钞·风俗类》“干儿”条里有记载,“命名之日,由干儿之父母率儿登堂,具馔祀祖,更以礼物上献干爷干娘,书姓名于红笺,于其四角并著吉语,媵以金银饰物、冠履衣服、珍玩、文具、果饵。自是而年节往来,彼此辄互有所馈,长大婚嫁,干爷干娘赠物亦必甚丰”[18],其结合之原因有二,一是迷信,害怕孩子夭亡;另则为“势利”,甲乙二人彼此本为友矣,而乙见甲之富贵日渐增盛也,益思有以交欢之,且欲附于戚党之列”,“夸耀于他人也”[19]

命名的礼仪本是件十分郑重而讲究的事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史书记述命名的礼仪了,西汉戴圣编定的《礼记》就对春秋战国时期命名的礼仪作了详尽总结,《内则》篇在记叙太子命名之礼时说道:婴儿出生以后,在第三个月底,选择吉祥之日命名。这一天,婴儿要剪去头发,仅留一鬌。男孩和女孩的头发怎样留,也很有讲究。母亲为婴儿沐浴而穿上新衣服后,携子拜见父亲。父亲进门后须向西而立,母亲抱子出,应站立东面,并由乳娘宣布种种规矩和礼仪,然后,由父亲握住婴儿的右手,逗笑婴儿后为之命名。夫妻之间还要互相答对,记下这一庄严的时刻,并由婴儿的老师向大家宣布正式的名字,接着还叙说了世子、庶子、庶人等命名的礼仪,大体相仿。

有的在婴儿出生三天后,替其洗身,并为之命名,此种习俗在《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中都有清楚的交代,例如,西门庆的儿子官哥儿,就是洗三这天取的名。唐代还有满月命名的习俗,大诗人白居易的谈氏外孙女名叫“引珠”,是农历11月24日生,到小年日即12月24日满月,作为外公的白居易,应俗受请而为外孙女取名,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云:“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清人沈钦韩《春秋左传补注》云:命名还有在孩子生日这天进行的,父亲听清孩子所喊叫的声音后,以律定其名。

寄名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育儿习俗。近人徐珂在其撰写的《清稗类钞·风俗》中载道:“惧儿夭殇,……且有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无常。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20]也就是说当婴儿出生后,家人担心他有不测,或夭亡,或多病,于是,将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发出家),以求长命。此俗明代就已有之,清代更为流行。寄名时,其父母要携带小儿到庙里烧香,先得小儿生辰八字具文书奏名于神前,并用红布制成一袋,将小儿的出生年月日写好放在其中,然后悬挂于神橱上,俗称“过寄袋”。接着,僧道要为小儿取名,并将道髻、道衣以及刻着“金玉满堂”或“长命百岁”的银项圈,或锁形饰物,或符录赐给小儿,小儿呼僧为“寄爷”。寄名后的三年内,每逢年终,寺僧要备饭菜送给小儿家,小儿家人要给僧钱,待到小儿成婚后,再将“过寄袋”取回,谓“拔袋”,从此结束寄名关系。

今天,同名的现象越来越多,谁来命名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生儿出世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纷纷参与,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而集体为之取名的,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且来得更民主。另外,取名咨询服务公司成立之后,请专家命名、向电脑咨询,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且更具现代化和开放的味道。(www.xing528.com)

3.满月礼

婴儿降生三十天叫“满月”,《梦粱录》详细地记载了这一习俗:“至满月,则外家以彩画钱,或金银钱、杂果,及送彩缎珠翠自角儿食物等,其家大展洗儿会。亲朋俱集,煎香汤于银盆内,下洗儿果彩钱等,仍用色彩绕盆,谓之围盆红。尊长以金银钗搅水,名曰搅盆钗。亲宾亦以金钱银钗撒于盆中,谓之添盆。盆内有立枣儿,少年妇争取而食之,以为生男之徵,浴儿落胎发毕,以发入金银小合,盛以色线结络之,抱儿遍谢诸亲坐客,抱入姆婶房中,谓之移窠。”[21]婴儿满周岁,开筵作庆,举行“抓周礼”,宋人称“试阵”,就是在幼儿面前放各种实物,有盘盏,盛果木饮食、官浩、笔砚、算秤、针线、经卷等,让小儿拿取,以先拿的物为日后前途的征兆。

图43 〔宋〕妃子浴儿图

图44 洗儿

婴儿满月后,不仅要办满月酒席,还要给婴儿剃头,让别人抱之。婴儿剃下的头发不得随意弃掉,要搓成团状,用红绿花线穿好后,挂在堂屋高处,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使婴儿日后有胆有识。剃定头发后,婴儿要穿红着绿,由旁人抱走,在街上兜一喜圈,除抱者外还有一持伞人,专为婴儿遮挡,逛喜圈必须过一小桥,以示孩子能健康成长,将来胆大过人,此一日,亲朋所送礼物多为帽或粉制糕团,帽上缀着银饰,有寿星、兽头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字样,宋代这一新生儿满月沐浴剃发的礼俗,一直延续到后世。

图45 满月剃头

孕妇足月分娩后,亲戚友朋要赠送“粟米炭醋之类”,而婴儿出生第三天,要对其进行落脐炙囟,同时,要对新生儿沐浴。据《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记载,不管是北宋东京,还是南宋杭城,举行初生儿“洗儿”仪式都是在婴儿满月这一天。是日,产妇娘家要备好彩画钱或金银钱与各种果品,还有彩缎、珠翠、卤角儿食物等,送往婿家。婿家举行“洗儿会”仪式时,亲朋俱集,把煎好的香汤置于银盆或木盆内,并放入洗儿金银、枣子、葱、蒜等果物,盆的四周用数丈彩色缎匹缠绕,谓之“围盆红”。由家中尊长用金银钗搅拌盆内之水,名曰“搅盆钗”,在场的亲友则以金钱银钗撒于盆中,称作“添盆”,随着汤水的搅动,流速加快,盆内的枣子等果物也随着汤水一起旋转,这时一些新婚不久的少妇或婚后久不生育的妇人争着捡取竖立转动的枣儿吃,意为立即早生贵子。接着,给新生儿沐浴剃发,沐浴剃发后,要将盆内剃落的婴儿胎发装入金银小盒中,然后,由家人抱着婴儿向前来祝贺的亲友参拜、致谢,礼毕,将婴儿抱入姆婶或他人房中,谓之“移窠”[22],富室宦家则用此礼,贫下之家,则随其俭法。

留胎髦:这是流行于部分汉族地区的育儿习俗。满月时,要给婴儿前脑门留上约1~2寸大小的方形胎髦,以表示父母望子成龙之意,清《直隶通州志》载:“满月,男子剪发夹囟,谓之‘留胎髦’,祝曰:‘敬尔发肤’。”髦,是比喻美俊杰出者的意思,留胎髦则象征着婴儿长大后会因此而成为世上的杰出人士、名人大家。在北方地区,小孩还留的一种发式叫“百岁毛”,这种发式专门将婴孩脑袋后边的一撮头发留住,将其他部分的头发剃掉,而且这种发式为男孩发式。因家人担心婴孩会夭折,故留百岁毛以祈寿,并认为留了百岁毛的孩子好养活,不易闹病死亡。

另外,我国古代认为,婴儿出生百日是一关口,过此关就易成长,故在这一天,要延请亲友邻里庆祝新生儿过百日。在唐代,婴儿诞生百日举行“汤饼会”,宋代承继这一习俗,《东京梦华录》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23],《梦粱录》也记载有“生子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24],可见,宋时这一礼俗也是非常盛行而隆重的。

4.周岁礼

小儿一周岁要举行周岁礼。另外,“抓周”命名的礼俗,也可上溯到南北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中就有记载。不仅江南如此,北方也兴此风,蔡绳格《北京礼俗小记》:“小孩周岁抓周,设晬盘,中置文武农工各小器具,令其随意抓取,以卜其生平所向,福泽何如。”周岁礼是大礼,仪式十分隆重、热烈,富贵人家在中堂前铺上锦席,在堂上点燃香烛,小儿坐于堂中央,“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征兆)”[25],来试探其志趣爱好,卜定婴儿未来前途和职业,宋人称这一仪式为“拈周试晬”。《颜氏家训·风操》卷二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愚廉智,名之为试儿。”[26]据此可知,“拈周试晬”的习俗唐时已有,宋代则更加盛行。据说,宋初帮助太祖平定江南、西蜀的大将曹彬,“周晬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武惠(曹彬)王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余无所视。后果为枢密使相,卒赠济阳王,配享帝食”[27]。清代这一礼俗仍然延续,没有太大变化,《红楼梦》第二回有宝玉周岁时,其父贾政要他抓周的情节,说贾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环钗环抓来”[28],结果气得贾政直骂贾宝玉将来定是个酒色之徒,对其大失所望。“拈周试晬”的习俗充满着祖父母、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寄托着他们对小儿的无限希望,也更能营造出一种欢乐喜庆的气氛,所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如钱锺书周岁那日,其父按无锡当地的习俗,置杂物让他去抓取,他抓的是一本书,因此取名“锺书”。时至今日,孩子过周岁生日时还有“抓周”礼仪,但并不十分认真,大多当作一种游戏而已。

图46 抓周

隋唐以前,鲜见有庆贺生日的活动,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隋文帝曾颁布诏令,要全国人在自己生日这一天“断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德。[29]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也在自己生日时对近臣说:“今日是朕生日。俗间以生日可为喜乐,在朕情,翻成感恩。……《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奈何以劬劳之辰,遂为宴乐之事!”[30]从这两条例证中可知,直到这时仍然没有大规模的庆生活动,“断屠”也好,“感恩”也罢,主要用意都是缅怀父母的恩情,生日宴乐则被斥为不经,但从“俗间以生日可为喜乐”可知,民间庆贺生日已比较常见,到了盛唐时,庆贺生日的活动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