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兵司令部在京抗战部队之战斗详报
甲、战斗前彼我形势概要
一、本部历驻南京,故全国宪兵勤务,均以首都为中心。自上海失陷,敌军西渐。政府为顾虑宪兵勤务不至中断起见,于二十六年十一月,命本部副司令张镇率领一部分人员迁湘办公,俾全国宪兵在任何环境下,不致失其主脑。其余在京之部员及所有宪兵部队,统归副司令肖山令(原系本部参谋长)指挥,协助友军防护首都。嗣敌进逼苏州,南京防务益形吃紧,副司令决于是月十八日,以在京之宪兵教导团为基干,指导民工构筑雨花台一带工事。同时我宪兵第十团加紧巡察及城防勤务,以防汉奸之活动。宪兵第五团之一部,负护卫长官及监护运输之责。至二十六日,本部宪兵第二团、教导团特务营及宪兵第五团之一部,受命为清凉山守备队,并将雨花台一带之工事交第八十八师接收。防务交代后,即计划清凉山阵地之构筑。同时我宪兵第十团撤收郊外,宪兵队担任明故宫飞机场至第三十三标附近高地一带之守备任务。
二、敌自十二月七日侵入句容、溧水后,即沿京杭国道及京湖公路向南京前进。
三、本部参加作战部队之军队区分:
1.清凉山守备队长、宪兵第二团团长少将罗友胜
宪兵第二团
宪兵教导团
宪兵特务营
2.明故宫守备队长、宪兵第十团团长上校陈烈林
宪兵第十团
乙、兵力部署
一、清凉山守备队之兵力部署如左:
教导团第一营附宪五团之重机枪连,配备于上新河棉花堤之阵地。
教导团(欠一营)配备于水西门、汉中门至清凉山二十八号机枪掩体之线。
第二团配备于清凉山至老虎洞阵地之线。
特务营为预备队。
二、明故宫守备队之兵力部署如左:
第一营附重机枪一排,配备于明故宫附近。
第二营(欠一连)附重机枪一排,配备于复成桥。
第三营附重机枪一排,配备于第三十三标附近。
第五连为预备队。
丙、战斗经过(www.xing528.com)
十二月九日七时,由方山前进之敌,约数百名,坦克车三十余辆,进占光华门外防空学校,并猛力向我光华门——通济门之线【进犯】。守备该处之友军教导总队之一部,兵力薄弱,势甚危急。我清凉山守备队奉令派兵二连,迅速向该两处增援,当由周团长亲往部署。斯时也,敌机约十余架,分向该地带轰炸,掩护□□□□□□□□□□□□□。但以我增援部队之沉着射击及友军教导总队之迫击炮命中精确,遂将已突进至光华门外护城河之敌击退。十六时,友军教导总队之后续部队到达,我增援部队以任务已完成,一部奉命归还清凉山防地。同时我明故宫守备队之当面,亦遭受由中山门外而来之敌之猛攻。不得已奉命放弃原来阵地,占领淮清河、逸仙桥至竺桥之线,阻止敌之前进。是夜,我清凉山守备队即开始进入阵地,当由守备队指挥官罗友胜,下进入阵地命令:
1.敌人业已逼近城垣,突入光华门之敌已被我军包围歼灭。我军在各城垣之阵地尚无变化。
2.本队以拒止敌人之目的,即时进入阵地,并严防敌利用夜暗之爬城。
3.宪兵第二团为左地区队,即时进入清凉山以左之阵地。
4.宪兵教导团及第五团之一部为右地区队,即时进入清凉山以右至水西门一带之阵地,并派兵警戒城墙。
5.特务营为预备队,位置于右地区队后。
6.叶排长率兵六名,并携带炸药,准备爆破水西门、汉西门外之桥梁。
至十日十二时,我派出至上新河棉花堤之部队,被约有骑兵一连及便衣队二百名之敌猛烈攻击,卒以我坚强抵抗,敌未得逞。同日,我向光华门增援部队之一部,亦协助友军将又突破光华门之敌予以歼灭。我防守逸仙桥一带之守备队,于是日十五时,奉命退至古林寺、五台山一带,严阵以待。至十一日拂晓,有步骑炮联合之敌,大举犯我棉花堤之阵地,势甚凶猛。因我之前仆后继,阵地迄无变化。但因友军五十八师遭受敌之猛烈袭击,向江东门一带转进,我在棉花堤之阵地,遂形突出。不得已,乃退至棉花堤稍后之线,继续抵抗。至十一时许,敌机数十架轮流轰炸我城内之各守备队阵地。至十四时顷,枪声更密,敌我相距益近,然我阵地屹然未动。至十二日拂晓,南京城外附近之敌约约[纷纷]向我固守复廓阵地之友军猛攻。斯时我城外之部队,竭力协助友军作战。八时许,敌炮兵开始射击我水西门、清凉山一带之阵地,我虽伤亡奇重,但阵地始终未能摇动。十二时,奉命在南京之部队,须有与南京共存亡之决心,并增筑准备巷战之工事。全部闻命,气为之一壮。十六时,奉命将水西门之阵地交于友军五十一师,移交尚未清楚之际,我在南门守备之友军纷纷向后撤退,城中秩序遂形紊乱。我宪兵部队正拟严阵以待,与敌作殊死战。正部署中,即转奉卫戍长官命令,向花旗营集结待命。本部各团营遂按各部队渡河次序规定表之规定,于六时向下关江边集结,遵时渡江。斯时,萧副司令以身兼首都警察厅长,未能随队出发。所有在京之宪兵部队,暂由少将团长罗友胜指挥。当令宪兵教导团派兵两营,占领蛇山、龙蟠里、五台山一带阵地,掩护所属部队之退却,其掩护部队务于十时到达江边。不意,行至铁道部附近,即被友军三十六师之阻止。斯时,友军纷沓而至,拥挤不堪,枪声四起,血肉横飞。于是队伍为之散乱,行装为之全失。迭经交涉,方许通行。至海军部门前又被该师所阻,本部所属团营益形紊乱,致能至下关江边者为数甚少。斯时,江中已无船可渡,乃扎木筏渡江。渡江后,指挥官罗友胜本拟将所属稍加统制,再至花旗营集结。谁知沿途屡被友军三十六、五十一等师之阻,屡经交涉,始到达徐州集结,遵令开湘整理。
丁、此次战斗中之所见
一、各级指挥官多乏积极的企图心,不能适时乘敌军之弱点而转取攻势。
二、指挥不统一,尤以各部队之连络欠佳,致予敌以各个击破之机会。
三、指挥官多缺乏战术头脑,致敌情判断多不正确。
四、步炮协同不良,任务尤不能彻底达成。
五、纪律废弛,致命令不能彻底。
六、渡河准备不充分,致十余万大军云集江边,均无船可渡,不得已而扎筏,当时溺毙于江中者甚多。
七、命令下达过于迟延,致背进部队屡被友军之阻止。
八、背进部署应事先计划,而退路之规定尤应详密。今以一挹江门(沙袋均未撤去),而退出十余万大军,致被踏死者堆积如山。
九、信号连络之规定太不确实,致友军隔河对射。
十、沿途互相缴枪,甚至将有组织之部队亦予以围缴,影响尔后抗战军之心理。
十一、缺乏新兵器之认识,致有误烟幕为毒气,见坦克车而溃退之现象。嗣后新兵教育,应予以各新兵器见学之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