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剖析李斯特的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维护资产者利益的本质,指出了它们的伪善性、欺骗性和虚伪的“同一的利益”的谎言。
(一) 德国和李斯特的“理想化的”的理论
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工业,渴求所谓在他们看来是恶的交换价值和私利,但是在精神上和理论上却相反,他们信仰宗教,不是谈论交换价值、竞争和私利,而是谈论生产力、生产力的国家联合和国家利益。等到德国资产阶级试图构造一套财富理论为自己追逐财富辩护时,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却早已通过国民经济学的学术代言人把财富捧上神位,在把其他一切都奉献给财富了。而在那些还没有获得所谓恶的财富的年轻德国资产者试图用“唯灵论”来解释财富的时候,法国和英国的资产者却面临着消灭财富的真实生命的风暴即共产主义运动的到来。与世俗的法国和英国经济学完全不同,德国的经济学是“理想化的”经济学,德国资产者是通过创立一种“假理想化的国民经济学”来创造财富。(39)
李斯特体系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经济理论,是“以理想的词句掩盖坦率的经济学的工业唯物主义”(40) ,他用理想化的、空洞的唯心主义词句和夸夸其谈的手法不断重复保护关税和真正德国的工厂,表达的却是维持事物原状,从而无视实现他的虔诚愿望的那些现实的真实障碍,从而沉溺在最荒谬的幻想之中。
(二) “幻想和理想化的词句”、“欺诈”与虚伪的“同一的利益”
马克思曾在《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5月)中指出德国庸人的特点——屈从于封建统治阶级。李斯特不例外,他卑躬屈膝于德国贵族和官僚,反对法国和英国的经济学,认为后者“使一切关于财富的性质、倾向和运动的幻想成为泡影”(41) 。李斯特认为整个经济学都是编造出来的,他不知道,经济学是与社会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后者的理论表现。马克思指出,李斯特的所有经济理论前人都有论述,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详尽阐发了国民经济学,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是事后登上舞台的,他们不可能再把国民经济学向前推进,属于李斯特的只是“幻想和理想化的词句(语言)”(42) 。因此,李斯特的经济学自然也不能再把已经充分发展的工业推向前进。
1. 保护关税理论:虚伪的“自我牺牲”
首先,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政权和财富,希望国家实行关税保护。通过李斯特,德国资产者试图按照自己的利益来要求国家干预和调整工业,但是在理论上却表现为承认国家有权干预市民社会的领域,原因在于德国资产者不掌握从而不能随意支配国家政权。其次,资产阶级内心想赚钱发财,但是外表上又不得不与整个德国一样坚守唯心主义,因此理论上就表现为他们得到的不是物质财富,不是所谓恶的有限的交换价值,而是精神本质和无限的生产力。通过保护关税,实现的是德国资产者自己对自己同胞的剥削,但是在理论上却说他们追求的绝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牺牲了交换价值和物质财富的精神本质。因此,这种理论仿佛就是自我牺牲,就是禁欲主义和基督教的崇高灵魂,从而也就与他们的信仰相一致了。这方面表明了李斯特理论的虚伪性。
2. 工厂制度理论:虚伪的“同一的利益”
资产阶级的愿望实质上就是让工厂制度繁荣起来,达到英国的水平,但是,工厂制度和工业主义成为社会调节者,必然引起社会解体。因此,在理论上,资产阶级就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说自己最关心的其实是生产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组织。实行关税保护后,德国的农业就能通过工业实现繁荣。因此,整个社会就可以通过工厂组织起来,工厂就是社会组织者,就是“最好的社会联合”,工厂制度创造了“真正的社会组织”。(43)
马克思用狼群做比喻,看起来狼同狼之间也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有同一的利益,但其实其中某只狼也即资产阶级获得的利益更大。资产阶级通过经济学“把它的利益一般地设想为同一的利益”(44) ,把工厂和工厂制度这个本来是资产者赚钱的组织宣布为整个社会最好的组织。这就是用虚假的普遍利益来掩盖真实的自己的特殊利益,或者说就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解释为适合全社会的普遍利益。(www.xing528.com)
3. 求助“社会主义”
德国资产阶级和李斯特为了维护自己的剥削愿望和“骗局”,不得不使用社会主义的词句,甚至其结论还是共产主义的。马克思认为,这种所谓共产主义其实不过是证明了所谓善良的“唯心主义的”资产者的内心虚弱、欺蒙诈骗和无耻伪善而已,证明了他们的唯心主义“实际上不过是某种可厌的唯物主义的无耻的、无思想的伪装而已”(45) 。
4. 用生产力替代交换价值是“无耻的伪善和唯心主义的粉饰(欺诈)”
第一,李斯特认为其他所谓世界主义的国民经济学的基础是交换价值,而自己的国民经济学基础则是生产力。李斯特把物质财富和交换价值完全等同起来,不明白交换价值完全不以物质财富的特殊性质为转移。物质财富之所以变为交换价值,是现存社会制度,也就是发达的私有制社会使然。所以,要废除交换价值,就必须废除私有制和私有财产。李斯特竟然天真地认为,不需要考虑生产力理论和国家的政治状况,只用交换价值理论就可以分析价值、资本、利润、工资和地租及其影响它们的东西。
第二,但是,按照李斯特的思路,得到的结果是他的所谓“生产力”所想不到的。首先,借助交换价值理论来分析工资,就可以确定工人的生活,确定工人是资本的奴隶、商品和一种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大小高低是由竞争、供给与需求决定的。通过工资我们可以确定工人的活动即劳动本质上是把他自己的力量和片面发展的能力出卖给资本。其次,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基础,私有财产是物化的劳动,劳动实际上成为创造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劳动在本质上“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46) 。再次,在交换价值理论中,工资成为交换价值,人本身也就是一种交换价值,因此国家内的绝大多数人就是交换价值,就是商品,而不需要考虑什么“国家的政治状况”,也就是说,对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无产者来说,国家政治状况实际上纯粹的幻想。
因此,当这种不需要考虑政治状况,只考虑交换价值就能说明劳动、工资、交换的理论,这种迫使国家绝大多数人屈服于交换价值的物质条件从而使得他们都沦为商品和交换价值的理论,实际上已经沦为“肮脏的唯物主义”的理论。它在面对英法等国时却避开自己其实也是交换价值的本质,当它蔑视英法国家的“恶的交换价值”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蔑视英法等国的以交换价值为内容的经济学说并假装自己只关心生产力时,很自然地,马克思说,这就是“一种无耻的伪善和唯心主义的粉饰(欺诈)”(47) 。
5. 资产者的“民族性”掩盖他们的特殊阶级利益
第一,资产者的所谓民族性是对保护关税的剥削本质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掩盖。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面对英法等国时,不仅用生产力代替交换价值,以便来蔑视对方的恶的交换价值的唯物主义,而且还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要求国家保护关税,并用所谓资产者的民族性来反对超越单个国家的适用国家之间的“交换价值”理论。后者的目的还是为了有利于资产者在国内的剥削,但是却用民族性掩盖。
第二,德国资产者说,一方面,不仅国内的绝大多数人、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而且国内的资产者之间,都适用交换价值理论和服从交换价值规律。但是,另一方面,国家之间不能适用交换价值规律,因为作为一个国家,不能把自己卖给其他国家。马克思揭露道,德国资产阶级的原理是:德国资产者在国内用交换价值和自由买卖规律来剥削德国无产者并在资产者之间相互剥削,但是,德国资产者不愿英国资产者也按照交换价值规律来剥削德国资产者自己。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德国资产者不再承认自己在国内所承认和主张的交换价值规律。德国资产者的理论本质上就是维护在国内的资产者和剥削者地位,但不想被其他国家剥削。为了掩盖这种同一个经济规律只适用国内却不适用国外的矛盾,德国资产者及其理论家们就对外国拿起了国家这个更大的概念来规避自己的矛盾:屈服于竞争规律“有损于我的民族尊严”,“我作为国家,是一个超越买卖之上的存在物”。(48)
第三,因此,资产者愿不愿意承认一个资产阶级社会,关键在于这个社会能否给他和他的阶级带来利益,在国内,工业家的祖国是货币。首先,资产者之间必会发生激烈的斗争,但是“资产者作为阶级是有共同利益的”(49) ,资产阶级的这种利益共同性在国内针对本国无产阶级,在国外则是针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所谓资产者的民族性本质上是某国国内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次,在国内实行了交换价值和自由买卖,必然结果就是在国外也实行交换价值和自由买卖,因此,虽然资产者在国内获得了竞争力量,但是在其他国家就会软弱无力。在国内,资产者迫使国家屈服于自己为自己服务,但是在国外,这个国家则不能保护资产者不受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