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科学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45年秋至1846年5月,以马克思为主同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内容将融合在本著第三和第四章加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二个理论进展就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彻底破除了体现绝对精神的“观念”、“类”和“人”等“普遍观念”的独立存在和真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科学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以马克思为主同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内容将融合在本著第三和第四章加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还以大量篇幅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等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因为对主体部分已经没有实质作用,所以略去不论。

马克思提出,自然史和人类史构成历史科学的两个方面,所有意识形态问题都是人类史一个方面,但是,“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67) 。因此,为了认清意识形态的本来面目,首先要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然后才能知晓意识形态如何曲解人类史和撇开人类史。《德意志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理论进展当然是全面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在真实的人类历史运动中论述了人类思想的运动和本质,在理论思路和思维方法上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1845年春他与恩格斯决定一起阐明他们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68) ,结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对德国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清算他们以前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时的错误思想与理论思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述表明他们清算自己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及其各种具体表现和理论思路上。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著作可见,虽然他们没有如同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那样自己臆想出一个绝对的“批判”或“自我”,但是,他们也确实有绝对自由、理性、自我意识和哲学等绝对观念和抽象精神的独立存在,也相信存在着体现了绝对观念和精神的“人”或“人的本质”,并用这些观念来批判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二个理论进展就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彻底破除了体现绝对精神的“观念”、“类”和“人”等“普遍观念”的独立存在和真实性。

(一) 作为人类史理论的“历史科学”

作为人类史理论的历史科学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各个时代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它是代替过去意识的空话的“真正的知识”,有了这种知识,所谓独立的哲学就失去了生存环境,而这个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进行的抽象只为历史资料的整理和获得历史资料的“顺序”提供某些方便,但“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69)

首先是名称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各个历史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和观念来解释实践,而是始终基于现实历史,“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70) 。因此,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概念对应,解释历史的“历史科学”自然可以概括为“唯物主义历史观”。

从理论总体来看,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71) 唯物主义历史观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物质活动、生产力,作为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基本形式,决定了所有其他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等。现实条件和现实活动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

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无非是人们利用以前各个时代遗留的客观物质条件来改变旧环境的各世代的依次交替,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代人都遇到的一定的现成的东西构成了历史的客观条件,包括一定的物质结果、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的关系、个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客观条件预先规定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条件,一方面使得他们获得一定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2)

  (二)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1. “单纯的直观”中的感性世界

首先,总体来看,费尔巴哈理解的感性世界一方面只是对现实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则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其次是“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的理论需要他假定所有感性世界的部分都和谐以及人同自然界也和谐,但是单纯的直观的结果无法否认现实世界的非和谐,于是他“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也即一种“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的直观。(73) 通过这种直观,费尔巴哈就能肯定世界本质上的和谐了。再次,费尔巴哈论述了自然科学的直观,例如科学家的眼睛看到的秘密。但是,马克思指出,没有工业和商业等感性活动就没有自然科学,所谓“纯粹的”自然科学只有通过人的感性活动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74) 。最后,人类的工业和商业等感性活动也即人类实践的基础地位不否定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也不否定原始的和自然产生的人,也就是说,不否定自然界在没有工业和商业等实践活动的情况下自然发生而产生了原始人类。但是,人类历史存在之前的自然界,也就是说没有人类影响的自然界,除去极少数新发现的地区之外,现在并不存在,并不是人类的感性自然界。

2. 作为“感性对象”的抽象的“人”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人”不是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说的“现实的历史的人”(75) ,因为他的感性世界从来就不是“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76) 首先,费尔巴哈不同于“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他还把人作为“感性对象”。其次,但他的人仅仅是感性对象,不是感性活动。一方面,他只是停留在理论领域来说明感性对象的人,而没有从决定人的现存状态的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生活条件层面来考察人;另一方面,他的人只是抽象的“人”,不是现实存在的活动的人。再次,他的所谓现实的和肉体的人只是局限在感情范围内的人,而且这个感情也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没有任何其他什么“人的关系”。(77)

3.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www.xing528.com)

首先,因为费尔巴哈理论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没有各种现实的关系和活生生的感性活动的人,所以面对处于各种现实中的人,比如积劳成疾的和罹患各种疾病的穷苦人,他就不能不用所谓“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来说明,这种面对现实的方法是唯心主义。其次,面对现实的不“和谐”,马克思主张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这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的方法。再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历史是分离的,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历史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而他研究历史时,却“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78)

(三) “一般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作用

1. 意识形态是错误的思想体系

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德意志意识形态》讨论了“一般意识状态”和特殊的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后者是前者的说明。就前者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从理论本身看,作为现实世界的反映的一般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的判断是“几乎整个意识形态”都是错误的,或者曲解人类史,或者完全撇开人类史。因此,在他们看来,到了他们自己的时代,意识形态作为一般思想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完全消失了,意识形态只有曲解和完全撇开人类史的内容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这个原本是思想体系含义的词汇运用成负面词汇的根本原因。

2. 产生于有关人自身本质的意识活动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虚假观念”、是“幻象、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是“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是现实的影子:首先,人们针对“自己本身”、“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创造出各种“虚假观念”。其次,“虚假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本身”、“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结果就是各种“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再次,人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79)

例如作为“类”的人的臆想。各个世代的等级和阶级前后继续,历史地形成了共同的生存条件,由此产生了一种强加于人们的“普遍观念”,在这个观念中,个人发展为隶属一定阶级,并进一步发展为隶属于各种各样的“观念”。哲学家们考察这种个人历史的发展过程,容易产生一种臆想,即在这些个人之中,“类或人得到了发展”以及“这些个人发展了人”,也就是说,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中,“类”或“人”这些“普遍观念”也即“普遍表达方式”得到了发展,结果就是如同黑格尔的逻辑,各种等级和阶级被当成了“普遍表达方式的一些类别”,是“类的一些亚种”,是“人的一些发展阶段”。(80)

3. 来源于有关现实生活的认识的意识形态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幽灵”、“枷锁”、“最高存在物”、“概念”、“疑虑”等观念“只是他的观念,即关于真正经验的束缚和界限的观念”。其次,“真正经验的束缚和界限”就是“经济界限”,在这些束缚和界限范围内则运动着“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往形式”。再次,反映“经济界限”的“幽灵”、“枷锁”、“最高存在物”、“概念”及“疑虑”等观念,一方面是“纯粹理论上”,构成了宗教和哲学,另一方面也存在于“实践的意识”中,构成了国家。(81)

4. 意识形态的“思想的统治”作用

首先,“虚假观念”或者“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这些头脑的产物支配着创造它们的人,形成了一种“思想的统治”,创造这些观念的人屈从于这些创造物。其次,“虚假观念”是创造者的枷锁,他们在这些枷锁下“日渐委靡消沉”。(82) 再次,这些本来是让人们自己自由存在的观念,却同现存生产方式相矛盾。最后,“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是“意识形态的欺骗”。(83) 这种冒充和欺骗也可以说是属于“思想的统治”。

5. 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抗“思想的统治”的三个思路

费尔巴哈主张“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臆想”,布鲁诺·鲍威尔主张“批判地对待这些臆想”,施蒂纳主张“从头脑里抛掉这些臆想”,从而使得当前的现实崩溃(84) 这三种反抗思路恰恰就是他们所要反抗的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他们使用了“思想的统治”的思路来反抗“思想的统治”。这些思路的思想源头是黑格尔的作为德国意识形态最纯粹表现的思辨历史哲学。与法国人和英国人多少接近现实的政治幻想不同,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和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家们完全沉溺在所谓的纯粹精神中。布鲁诺·鲍威尔用自我意识来说明历史是一连串的思想,这些思想相继一个吞噬一个,最终消失在自我意识中。施蒂纳则撇开全部现实的历史,认定历史进程只是骑士、强盗和幽灵的历史。而围绕费尔巴哈的“从神的王国进入人的王国”(85) 如何能够实现的讨论则表明,人们不知道自己,当然包括思想家们,一直以来就生活在人的王国之中。费尔巴哈的“人”、“人的本质”、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和施蒂纳的“唯一者”等被宣布为各个历史时代的支配者,但其实都是臆想的虚假观念,都是“幻象”(86) 。德国意识形态中的整个历史编纂学完全不在意现实的利益甚至政治的利益,而只在意纯粹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