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已经发现了封建主义国家及其制度的私人本质,发现了封建主义国家的新闻出版、法律、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国家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虚假性。离开《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在1843年5月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那赫,阅读了历史学著作,作了大量笔记,并在笔记基础上创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间大约是从1843年夏至1844年秋。1843年10月底马克思移居巴黎。1844年2月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列宁认为这些标志着马克思世界观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马克思陆续创作了《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上半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1844年7月31日)等著作。
《德法年鉴》及其前后共一年多的时间,马克思的思想极为丰富而复杂。他在前期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开展了对封建主义、宗教、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等问题的批判,同时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从研究目的来看,主要是想从理论上解决中学和大学时期的普遍性理想与《莱茵报》时期现实的普遍性假象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解决国家这个普遍性与国家要素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绝对自由、理性和哲学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这一时期理论批判和研究过程表现出马克思理论思路的五个层面。第一,在前期确信绝对自由、理性、哲学和理论精神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在确信存在着体现了自由和理性、由自身本质决定的独立的新闻出版、法和法律以及国家之后,马克思进一步确定存在着独立的完满地体现了自由和理性的“民主制”“人”“共同体”等。第二,这些“民主制”“人”“共同体”等都是马克思自己的“批判的武器”,以之形成了“异化”—“回归”批判路径。第三,以完满的“民主制”“人”“共同体”为实现目标,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个马克思思想的中心任务,但其理论思路是唯心主义的。第四,继续揭露现实中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及其普遍属性的虚假性。第五,在揭露共同利益虚假性的同时,马克思初步意识到了他的“批判的武器”的虚假性。从具体论述来看,马克思逐步抛弃这些虚假的“批判的武器”是很明确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用文字直接说明自己在批判中曾经使用了这些虚假的武器。(www.xing528.com)
马克思的思想进展主要包括,第一,在本体论上,从自由意志和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逐步转向唯物主义;第二,在社会政治观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但这种共产主义还基本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比较抽象;第三,已经初步发现了历史的真实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萌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