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9-YA ROTA
导 演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
编 剧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
主 演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
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
阿雷克西·查多夫
剧情介绍
1987年底到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人民英勇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失惨重,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为了继续对阿富汗实施侵略,特意成立“第九突击队”以占领高地来开路。6名来自苏联各地的小伙子在1987年末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抵抗苏军入侵的阿富汗民兵。
电影的预算为900万美元,有1500名俄罗斯现役士兵参与拍摄,而且他们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部和以拍摄007系列影片闻名的英国Pinewood电影公司合作。本片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父亲就是曾经导演过巨片《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画外之音
轰动俄罗斯全国的《第九连》讲述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历史,再现军人的骁勇与政治的荒谬,反思侵略他国的罪恶,明白“为什么他们那样恨我们,向我们开枪”的道理,同时为美国攻打伊拉克敲响警钟。
本片是俄罗斯第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向人们正面描述了俄国下级官兵的英勇和遭遇,充分体现了俄国人能征善战的民族精神。根据邦达尔丘克的创作理念,这部影片的主旨是真实地反映阿富汗战争的情况,不涉及当时的政治,也不去美化战争,只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一支由新兵组成的部队从培训到上战场的经历。阿富汗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至今仍是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疤。这部电影使人们对阿富汗战争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另一方面,俄罗斯社会在苏联解体后的艰难困境中十分渴望歌颂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影片,振奋民族士气,因此该片的诞生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同时,苏联经典战争题材影片终于在俄罗斯新一代导演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使人们对俄罗斯电影的明天又充满了希望。
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出身电影世家,其父亲邦达尔丘克曾是苏联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著名的作品有《一个人的遭遇》、《战争与和平》),因此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被人们称为小邦达尔丘克。(www.xing528.com)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影片再现真实存在的苏军空降兵第345团第九连。这是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队,屡建奇功。阿富汗战争一开始,它就从驻地费尔干纳跨过边境,进入战场。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新兵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应征入伍,到训练基地接受特种培训的情景;二是投入阿富汗战场的实战。培训新兵从实战出发,毫不留情,有的士兵实在支持不住,倒在地上。阿富汗战场这一段主要描述九连受命占据3234高地,保护苏军大部队安全通过,而自己则弹尽粮绝,39名官兵,6人牺牲,12人受伤,打退敌军12次强攻。但就在九连官兵高呼“现在大部队可以安全通过“时,上级代表却告诉他们,政府早就宣布撤军了,并责问为什么没有同上级联络。但第九连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通知,作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牺牲。正如苏联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本身一样,是一场无谓之战。
这场战争是苏联继卫国战争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当局前后派驻62万官兵,15000人捐躯异国。阿富汗一战,牵动俄国绝大部分家庭,至今仍是一个隐痛,一种尴尬。虽说历史已经有了公论,是一场不义之战,但是,在那些转战阿富汗、吃尽战场苦头的普通官兵眼中,他们尽了军人的天职。
现实中的第九连官兵在访谈中对摄组说:“上级命令我们开赴前线,说是需要这样做。我们也就整装前往,没有问为什么。”二十多年来,国家把他们称作“国际主义战士”,许多人获颁“苏联英雄”称号,曾享誉全国,感情上无法理解他们打的是一场侵入别国的不义之战。
《第九连》歌颂俄国下级官兵的英勇和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许多俄罗斯人的阿富汗怨气。另外,俄罗斯青年眼见国家受到美国和一些邻国的挤压,心中积累的大量怨气也趁机宣泄。
影片追求真实。演员应征入伍剃光头,在五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头日日见长,是他们入伍的时间和在战场上的经历,也是影片导演有意为之。影评界有人称这部片子是俄罗斯的《现代启示录》。
《第九连》主创人员拍摄这部影片的理念,正如导演小邦达尔丘克所说,真实描述阿富汗战争的情况,不写当时的政治,不美化那场战争,只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一支由十八九岁新兵组成的部队从培训到上战场的经历。导演说,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在拍电影,想不想拍一部描写阿富汗战争的片子,当时他正计划重拍父亲的《一个人的遭遇》,但表现的是车臣战争。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组,赢得了自己的战争;但是,直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也不再是时髦;不知道Дегало上尉留了下来继续为国家服务,在俄罗斯中部城市Тула训练新兵,而一年以后,他却在一次行军拉练中死于中风;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从此荒芜。我们被新生活无情地抛弃了,我们中有的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被战争的阴影折磨一生。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在那遥远的高地。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组,我们赢得了胜利。”
这是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的结尾,一个神情落寞、满身勋章的老兵安静地坐在坦克车顶,身后是蜿蜒巍峨的阿富汗群山,电影就在这样一种悲凉的气氛中结束。
坦率说,在观看《第九突击队》前,俄罗斯战争电影在人们心目中还是和苏联一样:高大全的主角、高喊口号的政治委员、脸谱化的反派。这一切,都随着《第九突击队》被击得粉碎。
影片的情节介绍现在在网上已经铺天盖地,一部未在国内做任何宣传的国外电影居然在网上被热烈追捧至如斯境地,实在值得国内电影从业人员好好思考。因为,正是他们,近年来“奉献”给了我们诸如《冲出亚马逊》、《DA师》、《枪手》、《突出重围》等著名烂片。我们看战争电影,不是为了看什么电脑特技,更不是为了看什么“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纠葛”。整部电影可以很明显看出美国战争大片的影响,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去阅读那场持续十年的战争。正因为是士兵的角度,所以才更显真实,正如现实生活中的第九组老兵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上级命令我们开赴前线,说是需要这样做。我们也就整装前往,没有问为什么。”这正是士兵才会做的回答。
影片的最后一场战斗耐人寻味,第九组在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后终于守住了阵地,当最后幸存的金牙向陆航指挥官报告战斗完毕且大部队可以安全通过时,指挥官却问他为什么还不撤军,为什么阵地和指挥部一直没有联系。一场无谓的战斗和牺牲,正是阿富汗战争的缩影。结尾,曾经意气风发的金牙满脸落寞地坐在坦克车顶,周围是一群稚气未脱的新兵蛋子,曾几何时,他和他的弟兄们也像那群新兵蛋子一样,满怀希望地来到阿富汗。他们曾经以为他们是解放者,可迎接他们的是枪林弹雨;他们曾经以为战争很浪漫,可不断的死亡让他们彻底清醒。正如金牙最后的独白:“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曾经的感动变得虚幻起来,一个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一下子就不复存在了。那些战死的看不到这些的人反而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金牙是那场战斗的幸存者,可他也已经死了,他的激情与活力,早就与他的弟兄们一起长眠在了阿富汗群山。
阿富汗战争,苏联输了,但在这些士兵眼中,苏联赢了,因为他们守住了高地,他们的高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