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ws(2006)针对以亚洲为代表的第二次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对外投资浪潮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作为后来者和新进入者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跨国公司的投资,带有快速、突然的特征。而传统的跨国公司国际化过程理论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对此,Mathews提出LLL理论(Linkage、Leverage、Learning)用来解释第二波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跨国公司兴起的现象。作为后来者和新进入者的这一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跨国企业与传统发达国家企业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是集中在运用自己已经有的优势,而是利用他们能够从外部获取的优势进行国际投资。因此,全球化成为这些企业获取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在国际市场进行投资活动,会比在国内市场获得更多的机会。全球化让后来者和新进入者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网络关系,增加了企业的机会,因此也把企业链接(Linkage)进入了交换和获得优势的动态循环里。如果后来者和新进入者企业和当前优势企业或者伙伴建立了联系,那么这种优势就可以被杠杆化(Leverage)。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可以利用建立联系的伙伴企业的优势来实现海外扩张。在多次重复的链接和杠杆化的过程中,使企业学习(Learning)到更加有效地进行这种国际化的操作方式,进而加速了企业国际化的开展。总的来说,以亚洲小国和地区为代表的、以代工制造业为主的这些第二波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对外投资浪潮中的企业,并不依靠国际化前已经获得的资源进行扩张——这种更像是过去几十年传统MNEs的套路。相反地,他们利用国际化来让自己接近那些不通过国际化就可能无法获得的资源。作者认为,LLL理论框架是一种强有力的快速国际化的战略。
Luo和Tung(2007)提出跳板理论(Springboard)对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这类企业海外投资路径和能力积累的过程,并与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了对比。跳板理论指出,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的战略和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从内向国际化中积累优势;第二,跳跃式(leapfrog)发展轨迹,其特征一个是快速,一个是地理跨度大;第三,与全球其他主要企业既合作又竞争。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在内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能够积累金融资产、运营资产、升级技术和管理能力并发展出独特的能力和学习经验。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是内向国际化的过程可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加深对国际市场的理解以及积累国际化经验。然后,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就会开始国际投资的活动,并呈现出跳跃式(leapfrog)的轨迹特征。作者认为这反映出了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把国际化作为跳板的一种行为。这种跳板行为和Johanson(1977)提出的传统的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不同(从出口到销售再到最终海外投资建厂),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行为呈现出加速特点,往往通过直接并购来实现对品牌、技术等资产的获取。但是,有些已经建立了一定产品声誉、并希望对海外产品进行管理控制的公司,也会选择绿地投资方式。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行为呈现出的另外一个跳跃式特点是,其在投资的区位选择上更加激进大胆,而不是像传统的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指出的,企业根据与东道国(地区)的心理距离,由近到远进行投资。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在投资初期就有对心理距离较远的发达国家的投资。在成功进行海外投资以后,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往往与全球其他企业呈现出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局面。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都把竞争对手转变为联盟伙伴,但同时也在一些产品或地区有竞争关系。(www.xing528.com)
LLL理论和跳板理论都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快速国际化和对发达国家投资的非传统国际投资现象的解释,并提出了前期海外投资活动会对后期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产生动态影响的这一机制。但这两套理论的研究都是基于已经具有一定海外投资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企业,却忽略了这些企业初期的能力来源和形成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