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会带来所有制结构由单元的公有制向多元的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广东微观经济层次上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非国有企业部门的再造。非国有企业部门主要由三种类型的企业构成,即集体企业、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除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以其灵活的体制和经营方式快速地发展起来,成为广东经济中最具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主体,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解决了在向工业化推进阶段迫切的资金投入问题。而且,非公有制经济历史负担较轻,体制灵活,并直接面向市场,效率较高。可以认为,除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在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方面的进展,因为这些经济类型一开始便是面向市场的。因此,以所有制结构为主要表征的产权制度必然成为解析转型时期制度创新的重要变量。
6.4.2.1 所有制结构的现状
表6-3为2000年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广东各区域工业企业单位数及其比重。可以看出,从绝对数来看,全省共有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单位12217个,其中珠江三角洲占了85.7%,这一比例要远高于外围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单位占企业单位总数的比重最高,分别比全省平均和外围地区高出6.3百分点和28.3百分点,而外围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分别比全省平均和珠江三角洲高出17.9百分点和23.1百分点。
表6-3 2000年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单位数及其比重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
从产值及其比重来看,表6-4反映了2000年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工业总产值及其比重。可以发现,珠江三角洲其他经济成分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外围地区9.8百分点,也远远高出珠江三角洲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工业产值及其总和。珠江三角洲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已接近珠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的70%和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5%。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珠江三角洲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外商与港澳台投资经济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1978年以来所有制结构变革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外商与港澳台投资在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之间呈现明显差异。200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6%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外商投资企业的87%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外商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区域间的差异成为各区域所有制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而各区域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及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不同,正是广东区域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6-4 2000年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工业总产值及其比重(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
6.4.2.2 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图6-2是以工业总产值的形式反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状况。从产值的绝对量上看,1995—2000年,除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外,珠江三角洲其他经济成分均有较大幅度的递增,反映了非国有经济成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以1995年为基年、2000年为目标年计算,珠江三角洲国有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4%,集体经济为0.04%,股份制经济为43.9%,外商投资经济为25.3%,港澳台投资经济为21.4%。虽然港澳台投资数额最大,但股份制经济的增长率最高,外商投资经济的增长率也高于港澳台投资。而外围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1995—2000年)要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股份制经济的年增长率为26.1%,外商投资经济为18.2%,港澳台投资经济为16.5%。
图6-2 1995—2000年珠江三角洲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制度创新进程中,制度环境的建立和完善是私有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条件。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将会失去比较优势,从而开始向私人基础的所有权转变,这样国有经济的相对份额将会持续下降(谢武、陈晓剑,2002)。从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来看,制度创新进程的区际差异使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在地区层次上存在较大的区际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逐步从体制改革前的单一所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外围地区的所有制结构转型的进程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形成所有制结构转型进程的区际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