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制度创新初始模式是由外部变量(对外开放)拉动的。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在对外开放各种条件和时间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制度创新的初始条件不同。从区域角度来讲,广东省制度创新的初始约束条件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1.2.1 区位条件的差异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别甚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极大地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基础,因此,制度转型的过程在区域选择上必然倾向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状况以平原为主。外围地区中,东西两翼地貌以平原、丘陵、台地为主,北部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地貌状况的差异也导致交通状况的不同。可见,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自然地貌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发的难易程度,是二者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程度不同的重要原因。
从与外部的关系来看,珠江三角洲与港澳接壤的区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广东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正逢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港澳经济结构的高级化需要依托大陆,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于是大量资金涌进广东,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的潜在经济机会在于较方便地接受港澳产业转移,发展非国有经济。这导致:一方面,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和政府接触市场经济的时间较早,接受和学习新制度的成本较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具有先发优势;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在接受港澳地区的产业、资金转移以及为这些地区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就出现了大量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一外来推动力大大加快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并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另外,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近65%的东南亚华人的祖籍位于这一地区,这为珠江三角洲吸引外来投资构筑了特殊的禀赋优势。相比较而言,外围地区的区位条件处于劣势,对外开放进程要落后于珠江三角洲。
6.1.2.2 开放意识的差异
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具有博采外来风俗文化之长的传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中西文化在这里长期交融、碰撞,加上珠江三角洲又是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的融入使其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带有受外国文化影响的烙印。珠江三角洲具有善于从外部引进科学技术和新思想的意识,这使其开放意识最强。外围地区中,东西两翼面向海洋,海洋文化较为发达,其受外部文化影响程度也较高,开放意识也较强。尤其是东翼,由于人口密度高,历史上许多人为了谋生,远走他乡,故潮汕地区成为广东著名侨乡,便于积极输入和融合外来文化因子,加速本区发展进程。广东各地带中,开放意识较差的是北部山区。粤北交通闭塞,即使在交通路网沿线,某些地区土著文化也由于商旅过境而不留,少受冲击而长存下来,使该地区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意识较弱。
6.1.2.3 商业文化发展背景的差异
珠江三角洲的商业文化向来浓厚于广东其他地区,明朝时该地区就有许多士大夫“弃儒就贾”,显示出该地区强烈的商品意识。16—19世纪,珠江三角洲的市场发育已达到了很高水平。珠江三角洲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染有商业色彩,例如其茶文化就带有十分明显的商业倾向。可以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商业文化,正是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能够较好地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围地区中以东翼地区的商业文化较为发达,潮汕人的经济头脑为世人所熟知,潮州商人闻名全国。显然,粤西的商业文化发展程度居于珠江三角洲之下。而粤北客家人原以中原土族为主体,完整地保留着中原“衣冠望族”的文化意识,具有自给自足、特立独行的气质和克勤克俭的性格与风尚,其商品意识明显不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潮汕地区。总之,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基础较为优越,外围地区商品经济和市场基础相对薄弱。
6.1.2.4 开放时间的差异(www.xing528.com)
广东自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一直采用分阶段和分地区推进的渐进模式。从开放的进程看,首先从沿海4个经济特区开始,接着推向沿海开放城市,进而波及经济开放区,最后遍及广东省各地。图6-1直观地描述了广东体制转型时期的地区开放进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渐进过程。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图6-1 1978—1992年广东区域开放进程
第一步,办好点的开放。先办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而后兴办汕头经济特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中,有两个(深圳和珠海)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这至少从三个方面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对外开放:①深圳和珠海对外开放的发展直接表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②深圳和珠海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降低了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学习成本;③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构筑了一种特殊的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外溢效应为其他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才保障。在办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经国家批准,又把广州、湛江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第二步,扩大片的开放。1985年2月,经国家批准,广东把珠江三角洲的佛山、江门、中山、东莞4个市和番禺、增城、宝安、斗门4个县列为对外开放区。
第三步,继续推进片的开放。1988年6月,经国家批准,广东把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向南扩展到惠州市、阳江市,向北扩展到清远市、花县、从化县,向西扩展到肇庆市;同时,把东翼的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揭阳市和西翼的湛江市、茂名市划为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实现广东省的全面开放。1992年8月29日,国务院决定把韶关、河源、梅州3个市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同时,批准大亚湾和南沙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广东实现了全省开放的格局。
总之,从区域开放条件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强烈的开放意识和浓厚的商业文化背景,使得制度创新中的对外开放必然首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正是上述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和制度转型条件的区域差异决定了广东制度创新过程的区域渐进和梯度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