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知识创新是与人的行为分不开的。人的知识行为决定了区域知识创新的发展。普雷德(Pred,1967)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人的决策行为,他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认为各个决策者位于由信息水平轴和信息利用能力轴构成的行为矩阵上。信息水平轴表示在某种区位决定了的时间条件下,某个行为者拥有信息的质与量;信息利用能力轴表示行为者的各种心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在行为矩阵中,越是接近右下方的各行为者采取的行为,就越与最佳化行为相近,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为者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这种移动是由行为者情报获得、经验、革新行为及模仿行为组成的循环和累积过程带来的。这种整体的学习过程有时受到经济环境的变化、运输和生产技术的改善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等参数的影响,如果是正向作用,整体向右下方的移动将加快,接近最佳区位。如果是负向作用,整体会向左上方逆向移动,接近于无秩序的区位模型(张文忠,2000)。
由此可见,普雷德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的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进行判断与加工后作出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Pred,1967)。也就是说,拥有信息的质与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两方面是评价人的行为决策水平的关键。
笔者借鉴行为矩阵的模式,将其应用到经济地域知识创新的评价上。对于经济地域来说,可以建立经济地域知识创新水平的矩阵,这一矩阵由拥有知识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因素构成。不同经济地域均可在这一矩阵中表示出来。拥有知识的水平表示在经济地域发展中所拥有知识的质与量;运用知识的能力表示在经济地域发展中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拥有知识的水平反映了知识创新系统中内部知识的培育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包括对知识的投入、知识交流能力和对知识的引进。不同知识创新水平的经济地域,其在矩阵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越是接近于右下方,其知识创新水平越高,区域发展潜力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地域在正向作用(如知识的增加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下,知识创新水平提高,从而在矩阵中的位置从左上向右下移动。
矩阵模式可以很好地反映经济地域知识创新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处于发掘区外知识阶段和本地知识培育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应用知识进行创新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和区域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活动逐渐成为企业的日常活动。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创新会带来利润的升高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区域发展的潜力更大。也就是说,经济地域的创新能力成为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突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个三维模式图来代替二维的矩阵,即加上创新能力这一维度(图5-2)。从图5-2可以看出,处于G点的经济地域拥有丰富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很强,且具有最强的创新能力,使得这一地域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其区域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最大。(www.xing528.com)
图5-2 经济地域知识创新评价的三维模式图
由此可见,尽管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创造物和财富,但知识创新在地理分布上却存在着强烈的不均衡性。换句话说,不同地区所创造、占有、掌握和运用的知识资源(指知识数量、知识品质等)并不相等,有的地区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创造者和经营者,不仅掌握和垄断着大量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知识,而且通过其应用转化为物质财富,通过其传播影响甚至控制着其他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有的地区则主要是知识的消费者、接受者或学习者,虽然自身也生产一定的知识,但这种知识数量少、品质低,不构成人类知识的主体或主流,居次要地位。显然,前者处于“知识中心带”,后者处于“知识外围带”或“知识边缘带”,外围知识依附于中心知识,受后者的同化和支配。总之,在拥有知识的水平与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上,不同经济地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知识中心与外围发展不平衡性的形成,缘于多方面因素。有外部因素,如经济的、制度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等;有内部因素,如知识基础与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品质、教育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因素,既是知识创新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又是知识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本章就是要分析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之间知识创新水平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