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处华南、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先行一步”的制度优势,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广东省2000年的GDP是1978年的52倍(图3-1),1978—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图3-2)。与持续高速的增长伴随的是产业结构获得重大调整(图3-3),产业结构提升趋势非常显著,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长迅速,第一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30%下降到2000年的10%,而第三产业从24%增加到39%。
图3-1 1978—2000年广东省GDP变化图
图3-2 1978—2000年广东省GDP增长率变化图
图3-3 1978—2000年主要年份广东省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图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内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出现差异的状态和过程。人均GDP是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指标,因此通过对广东省21个地市人均GDP的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及其变化情况。对差异的测度包括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绝对差异是某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在此使用极差和加权标准差来表示。相对差异是某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可以消除总量的直接影响,其变化直接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此使用极差系数表示。综合差异反映了分析样本中各区域间某变量值差异的总体状况,在此使用基尼系数和离散系数来表示,基尼系数通常用作衡量收入或财产在人口中的分配差别程度,在此用于计算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离散系数则表示样本对总体中心趋势的偏离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加权标准差:
X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为全省人均GDP,n为样本数,在此为21。Pi为第I个地区的人口数,P为全省人口数。
(2)极差:P=Xmax-Xmin
Xmax为人均GDP最高区域的值,Xmin为人均GDP最低区域的值。
(3)离散系数(加权变差系数):
S为加权标准差,为全省人均GDP。(www.xing528.com)
(4)极差系数:Pc=Xmax/Xmin
Xmax为人均GDP最高区域的值,Xmin为人均GDP最低区域的值。
(5)基尼系数:
G为基尼系数,n为21,Y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占全省人均GDP的比重,Ui为第I个区域的Yi向下累加,在计算时,将Yi按向下递增的方式排序。
使用广东省21个地市1980—2000年4个时间点的人均GDP和人口数计算出各市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指标,见表3-1。从中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表3-1 1980—2000年广东省各地市人均GDP差异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1》《广东五十年》整理计算
第一,各地市在改革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呈现较大差异。1980年人均GDP最高的广州是最低的汕尾的7倍多。除韶关外,人均GDP高于平均值的城市全部位于珠江三角洲内。
第二,各地市间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加权标准差反映各区域人均GDP与全省平均GDP的平均离差,1980—2000年人均GDP的加权标准差扩大了50倍;从极差来看,2000年最高和最低之间的差距是1980年的22倍;到2000年,人均GDP最高的深圳已是最低的河源的14倍。
第三,各地市间的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不断扩大。从离散系数来看,虽然1995年略低于1990年,但总体趋势是扩大的,特别是1995年之后差异扩大较多,离散系数的增长较快;从极差系数来看,呈绝对扩大之势;基尼系数也表现为绝对增加,特别是1995年之后增长更快。
第四,从更大的区域来看,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1980年人均GDP高于均值的城市包括除惠州、肇庆之外的珠江三角洲的所有城市,但还有外围地区的韶关;在1990年时,韶关已经不在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之列,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全部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惠州、肇庆仍不在此列);在1995年和2000年,惠州也列入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至此,所有珠江三角洲内的城市除肇庆以外人均GDP都高于全省平均值,而外围地区所有地市的人均GDP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和外围地区的分化越来越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