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在平衡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战略选择以及实行平衡发展战略及不平衡发展战略带来的成效与后果,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杨开忠,1994a;李世华,1997)。对于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反梯度理论的应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张塞(1993)主张,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双梯度”(或称为“大、小梯度”)开发布局战略,认为总体经济开发分配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的大梯度开发顺序,但同时要正视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内有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内也有发达的地区。因此,在一个大区域或省份区域中,也要进行梯度开发,这是一个小梯度。按照“双梯度”的开发策略,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优先放在对全局起关键作用和见效快、效益高的发达地区,然后向次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递进,以达到全国经济的全面高效发展。
在区域发展空间战略上,陆大道(2001)认为,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结构。点轴理论发展较为完善,学界对点轴系统的形成机理(陆大道,2002)、点轴系统的科学内涵(陆玉麒,2002)都进行了研究。在点轴系统的基础上,廖良才、谭跃进、陈英武等(2000)提出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朱玉春、杜为公(2001)提出了波状对接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都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在发展策略上,顾朝林、赵晓斌(1995)通过研究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开发的作用,构造了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新型区域开发模式。方创琳(1999)提出资源导向型、区位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复合导向型四种发展模式。程和元、李国平(1999)提出“一多二并”战略,即具有多个增长极,宏观空间(全国)协调与中观空间(三大地区)梯度同时并存,空间上呈现由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线、经济增长面构成的网状结构。对于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治理结构,朱玲(2001)认为如果把完善村级服务和精简政府层次作为未来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就有可能走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张落成、吴楚材(2002)提出了发展的策略。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洪银兴(2002)提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即以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先进生产要素和中心与外围的对接。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式上,马海霞(2001)提出了区域传递的两种空间模式,陈建军(2002)提出了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www.xing528.com)
在广东省区域发展战略上,陈鸿宇(2001)通过对广东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实施过程的描述,验证、提炼、丰富和发展了区域开发理论,并提出协调发展对策。吕拉昌(2002a)从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互补性的角度提出区域整合的发展道路。甄峰、顾朝林(2000)提出了调控措施以实现广东省空间结构的持续、协调发展。毛蕴诗、汪建成(2002)通过对广东40家大型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企业集团的扩展路径。另外,许多学者对粤港一体化的战略模式进行了分析(黄朝永,2002;刘俊杰,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