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区域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日益走向成熟。有关区域差异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各级区域差异的研究;②区域差异发展趋势的研究;③区域差异产生原因的研究。
对中国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区域发展状态的差异及其变动情况。舒元(1993)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韦伟(1995)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地理学界对南北区域差异也进行了研究(周民良,1998;陈剑,1999;吴殿延,2001;李二玲、覃成林,2002)。赵建安(1998)从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角度进行了分析。任东明(2000)对全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与环境保障及区域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卢艳、徐建华(2002)采用GDP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了省区之间差异的状况。李小建、乔家君(2001)分析了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李玲玲、刘启静(2002)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南北差异。
关于区域差异的发展趋势,杨开忠(1994b)系统描述了我国省际不平衡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认为地区差距变动并无统一的历史模式。郭熙保(2002)将人类发展指数作为发展水平的指标,得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是一个低收入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转变的必经阶段的结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综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张敦富、覃成林,2001;周国富,2001;罗浩,2001;张平,2002)。(www.xing528.com)
对于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覃成林(1998)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认为国家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结构、投资、人口、国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基础等因素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而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产生影响。花俊、顾朝林(2001)从贸易经济角度研究了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原因。赵伟(2001)提出区际开放是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范剑勇、朱国林(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可见,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发展的历史基础差异、倾斜的政策、工业化发展模式、人口素质、经济效益水平、市场化程度作为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韦伟,1995;周国富,2001;张敦富、覃成林,2001)。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政治和制度变迁因素受到了较多的重视。魏后凯、刘楷、周民良等(1997)从地区间国民收入的转移、地方分权与地区教育差异、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制度变迁对地区差异的影响。王绍光、胡鞍钢(1999)提出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距变化的格局,研究了区域差异的政治原因和政治后果,并提出了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政治主张和制度建设的建议。
对于广东省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全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省内各区之间的差异以及省内各区内部的差异。欧阳南江(1993)分析了1980—1990年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李立勋、邱建华、许学强(1994)分析了1978—199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并指出了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地域结构的转化。许学强、阎小培、徐永健等(1999)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变动,认为广东的核心—边缘差距在扩大,而珠江三角洲内部差异缩小,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他们还找出了影响区域差异的三大主因子:投资与非农产业发展;农业地位、产业结构调整;区位因素。阎小培、林锡艺、黄谦(1998)对广东产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广东产业结构变动趋向的时空差异。刘筱、阎小培(2000)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教育、投资四个方面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广东不同经济地域的差异。对于广东空间极化的研究,甄峰、顾朝林、沈建法等(2002)分析了改革开放20年里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认为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吕拉昌、许学强(1999)分析了华南核心—边缘地域模式结构的形成及演变。吕拉昌(2000)认为珠江三角洲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增长极逐步形成,从而提出新极化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