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欧美企业刚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以合作、合资的方式对中国本土的强势品牌采取了“零容忍”政策,一方面,用它们的强势品牌、资本和技术挤压中国品牌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还不熟悉品牌运作的游戏规则的情况下,采用种种貌似合法的手段打压中国品牌。上海家化是著名老字号,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1990年,在国产品牌纷纷外嫁之际,上海家化以旗下最具竞争力品牌“美加净”与国际品牌庄臣合作。仅仅一年,庄臣品牌悄然崛起,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曾在中国拥有百分之十几的市场份额的本土第一洗化品牌美加净,沦落到销售额仅有600万元的境地。1994年,上海家化又与国际知名品牌联合利华合作。在联合利华引进国际品牌的同时,美加净又遭遇了一次更深重的品牌劫难。业界人士称,联合利华是中国民族品牌“杀手”。1994年,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控股上海牙膏厂,同时掌控了本土老字号知名品牌美加净和“中华”的命运。然后,又入主北京茶叶总公司,以“立顿”品牌取代了“京华茶叶”。接着再出重拳,在冰激凌行业,以“和路雪”收购中国本土品牌“蔓登琳”,并取而代之。联合利华在打压中国品牌上,可谓是“杀无赦”,如入无人之境。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品牌的整体沦落和集体退场。此外,百事可乐收购“天府可乐”;曾经辉煌一时的苏州“四大名旦”——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香雪海电冰箱、长城电扇,前三者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飞利浦电视机、三洋吸尘器、LG冰箱,不正折射出中国品牌的无奈与挣扎吗?这也反映了我国品牌战略的缺位。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本质上正是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的抗争。当我们的民族品牌强大到足以与国际品牌抗衡时,国外品牌方无非有两种策略:要么击垮,要么“招降”。娃哈哈敢对达能说“不”,表明了中国民族品牌意识正在觉醒。事实上,在国际品牌竞争中,中华老字号已经陷入毫无退路、必须背水一战的境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