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长寿可以是偶然的,区域性的长寿却一定不是。成功的范本多了,必有其规律与方法。联合国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原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中国新疆的南疆和广西的巴马在1991年11月被国际自然医学会正式宣布为全球五大长寿之乡。
那么,这些地区性、现象级的长寿是否可以简单地被归结为人杰地灵、得天独厚呢?
苏联、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科学家都先后深入这些长寿地区进行过调查和分析,给出了相对科学、客观的答案。
根据研究与调查,五个长寿之乡有关保健养寿的共通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
这些地区大都地处偏远或处在高寒地带,森林覆盖面积大,空气质量好,水资源污染较少,噪音与汽车尾气更少,民风淳朴,乐观通达,更利于养寿。
(二)饮食结构有高度的一致性。
这几个地区的长寿老人大都饭量较小,多吃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少吃动物食品。饮食原则可以总结为——食不过饱,搭配合理,低脂清淡,蔬果居多。
因为地处偏远的关系,这些地区的社会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没了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与焦虑,人们的心情更豁达开朗,也更符合慢生活的保健概念。(www.xing528.com)
(四)生命不息,劳动不止。
长寿地区的人们普遍保有持续的、不间断的劳动习惯,劳动一生。这是身处都市的现代人很难达到的,不只缺乏劳动,都市人长久地坐以及休假时间里长久地躺卧,再加上竞争激烈,导致精神总处在焦虑状态,都与传统养生理念相悖,很难达到保健养寿的目的。
(五)遗传基因。
在长寿基因方面,广西巴马县老龄委曾经对当地的144位长寿老人进行过调查,发现祖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占29%和38%,父母年过70岁的有41%和37%。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人的长寿有15%取决于遗传因素。
那么,综合以上,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只有这么多吗?当然不是。现代医学认为其中的15%取决于遗传基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当下的医疗条件,7%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环境,而剩下的60%都取决于自己。
许多人可能会想,既然追求长寿涉及这么多因素,难道要拖家带口,孤注一掷地搬到偏远地区去生活?
且不说阖家搬迁是否容易实现,许多现代都市人在生病后也下意识地寄希望于去乡村疗养,譬如宫崎骏作品《龙猫》里得肺病的妈妈,再比如很多去广西巴马“朝圣”的绝症患者。这种想法在城市工业污染严重的时候或许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还是更依赖于好的公共卫生条件、发达的医疗水平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这些,明显城市做得更好、更全面。舍弃便捷且优质的医疗保障去少污染、自然环境更好的偏远地区,这番大动干戈也不过是芝麻与西瓜的分别。
况且,长寿与否还有60%取决于自身。
那么,让我们结合长寿之乡的典型案例来看一看可以做些什么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