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慢城运动”起源于1999年的意大利,但在中国,“慢”以怡情,“慢”以养寿的概念却由来已久。清代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写过:“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张潮所谓的“闲”正是我国古代文人追求慢生活的佐证,而这种“闲”不单指放慢生活节奏,更要有一份“闲心”。
这不只是吃吃保健食品、锻炼锻炼身体的事情,激烈而频繁的挥汗如雨就能在一夕之间追回健康吗?恐怕不能。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除了合理的运动、饮食外,还和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有没有陶冶情操的兴趣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他著有《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其中的养生观点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对传统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道德经》中涉及长寿的内容有哪些呢?
一、顺乎自然,祛病延年。
老子的“道”从广义上说,讲的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与规律。具体落实到养生上,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所以人要维持健康有序的生命运转,就要顺乎自然,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这一规律作为行动的准则,做到天人合一。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结合其观点,从狭义上去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突发性的、强烈违背过往行动习惯与规律的,并且无法持之以恒的所谓运动,其实违背了养生规律,极易造成反效果。
老子的这种顺应自然的养生观点一直为中医所推崇,并经过了我国历代医家的实践与总结。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讲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名逐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这种观点在《道德经》中也被反复地论述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老子认为外表单纯、内心质朴,私心少、欲望少有助延年。并且,他认为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也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知道满足的人才能自得其乐。佛家亦有“除妄、去执”的说法,认为外物不能影响,内心不起妄念,才能保有生命的源头活水。
关于这一点,还有个典故,说的是老子点化阳子居的故事。
有一天,老子骑着牛走到开封郊外,正闭目养神,突然听到有人大叫“先生”。老子睁眼一瞧,发现是弟子阳子居。阳子居也是个名人,他主张“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歧路亡羊》故事的主角杨朱。(www.xing528.com)
他遇老子后,慌忙翻身下马,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子所乘青牛之前。老子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他并行,问道:“弟子近来忙什么呢?”
阳子居答道:“回这里的祖宅买房子,装修,聘请佣人,整治家规。”
老子就说:“有睡觉吃饭的地方就够了,为什么要这么张扬啊?”
阳子居说:“老师修身,坐需要寂静,出行需要松弛,饮食需要清爽干净,睡觉需要安宁,如果没有深宅独户怎么行?买了大房子,不请佣人也不把一切配套设施弄好,怎么维持日常运转呢?请了佣人,设施也弄完善了,如果不立家规,又怎么管理?”
老子听后笑着说:“大道自然,为什么要强行追求自静?出行没有欲求自然松弛清静,饮食不要求奢侈自然也就清爽素净,睡觉不想太多自己便安宁。修身为什么非得要深宅独户呢?感觉饥饿就吃,感觉疲劳就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怎么就需要这么多佣人?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体损。”
这个典故兼有老子“顺乎自然”以及“少私寡欲”的思想,正如他一贯所持观点,即“吃不过一碗饭,睡不过一张床”,整天汲汲营营必然损害健康。
当然,老子的这种少私寡欲并不是说完全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也不是说要剥离七情六欲,毕竟我们求的是健康,是更长久地与亲人朋友在一起。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是说我们要去除内心多余的杂念和欲望,在得失之中从容权衡,把心放慢。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以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与地位,能给予父母子女更优越的生活,然而,这种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努力”,何尝不是一种执念与贪欲?况且还有“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专气致柔,致虚守静。
《道德经》原文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通“抟”,“专气致柔”是指要持之以恒地聚合、滋养元气,并把肢体的各个部位放柔软。就像婴儿一样,柔软也生机勃勃。
小草看起来柔软脆弱,在暴风骤雨里率先倒下的却往往是参天大树。过刚易折,生活中过于刚硬不利于养寿,多虑、过劳、情绪起伏太大等都是健康的天敌。
比如人体的筋脉、血管,讲求柔韧度。无论血管硬化、肝硬化等都是病。而众所周知的慢运动瑜伽就有许多拉伸动作,可以通过锻炼、调节使身体柔韧有弹性,从而达到养寿保健的目的。中医推荐的慢运动还包括快走、慢跑、太极、骑车、八段锦、五禽戏、跳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